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桂林地方戏曲民俗文化,[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1、壮语和汉语的融合:桂林地区的壮族人口较多,壮语和汉语在日常交流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当地的语言文化。
2、传统节庆:桂林有独特的民族节庆,如壮族的“壮年节”、侗族的“侗年节”等,展示了丰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习惯。
3、地方戏曲和音乐:桂林地区的传统音乐和戏曲如“桂剧”以及壮族歌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
1、桂剧:桂林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之一,融合了多种地方音乐和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2、广西歌舞:包括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山歌表演:桂林及其周边地区常有地方山歌演出,尤其是在节庆和市场活动中,能够体验到传统的民间音乐。
今年6月26日到6月29日,恭城瑶族自治县举办关帝庙会,吸引了上万群众前来游玩。其间,由恭城人张桦组织的广西鸿春剧团在活动中接连奉献了8场桂剧演出。
剧团的演员们在露天戏台上倾情演出,台下的观众叫好连连,这样的场景在桂林不少乡村都能看到,虽然台上的演员不少都是业余身份,在技巧上可能有所欠缺,但从乡间走出来的他们,却较好地保留着桂林传统戏曲的“老味道”,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做着自己的贡献。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像他们这样的专业戏曲人,也时常去观看桂林乡村剧团的剧目,“乡村剧团的表演很多还保留着‘原味’,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创作养分。”
●热热闹闹的乡间舞台
“打开东门送花来,叫声哥哥请进来。哥哥就进来呀,妹妹笑开颜呀……”前几天,记者来到永福文化馆,刚走到二楼排练室的门口,就听到彩调歌声从门里传了出来,推门一看,里面在排练《王三打鸟》。据了解,排练的演员有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演员,也有永福堡里罗田彩调队的队员。
永福堡里罗田彩调队的队长李庆荣介绍,贺州有个地方邀请他们过段时间去演出,由他们彩调队和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一起合作。李庆荣对此非常重视,带着队员特意来到永福县文化馆,与非遗中心的演员们一起排练。
合作排练的时间只有半天,两边的演员都很认真,力求把每一次走位、每一个动作和神情都表现到最好。排练过程中,为了将“王三”听到“毛母”回来惊慌摔坐在地这个动作表现好,演员反反复复细抠。
“经常有人请我们过去演戏,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接到近百场演出,除了桂林的永福、临桂、阳朔、荔浦、平乐、恭城,还去过柳州鹿寨、三江,河池宜州等地方呢。”李庆荣告诉记者。
在乡村,不仅是红白喜事会请人来唱戏,在一些重要活动、节庆也会唱戏,这也孕育了业余剧团的成长,催生了传统戏曲的繁荣。
今年2月26日农历二月初七,众多来自邻近省、县、乡镇的游客和村民聚集在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赶大“闹子”、看桂剧、猜灯谜、游古民居,体验传统民俗节日。村民老唐说,江口村是桂剧的发源地之一,大家喜欢唱桂剧来打发时间,平时农活不多的时候,大家就聚集到唐景崧故居排练桂剧,也经常表演给游客们看。
今年6月26日到6月29日,恭城瑶族自治县举办关帝庙会,吸引了上万群众前来游玩。其间,由恭城人张桦组织的广西鸿春剧团在活动中接连奉献了8场桂剧演出。
●乡村仍是戏曲活跃的沃土
在桂林不少地区,乡村传统戏曲的发展依旧火热,因为这些传统戏曲剧种、舞台语言总是从特定流行地域的方言中提炼出来,方言味很浓,在乡村中有着很深的根基。
永福县是彩调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彩调剧之乡”,彩调文化是永福地方特色文化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最早在明代中期,永福人就已在祭礼仪式中添加了采茶、山歌、小调等艺术形式,构成早期彩调表演的雏形。后至清代末年,通过“彩调宗师”蒙廷璋等人的艺术深化,彩调的程式得到进一步规范,其动听的唱腔、优美的舞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剧情,深受民众喜爱。
记者从永福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永福县有86支业余彩调队,基本上各乡镇都有彩调队伍,从事人员大概2500人,每年的“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都会有20多支队伍参加,该县罗锦镇林村在2011年还被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列为彩调传习基地。
彩调在临桂也有百年的传承历史。清代,彩调已在临桂境内风行,其中两江镇因名优荟萃、演出活动频繁,成了远近闻名的“调子窝”。在临桂的乡村,凡是重大节庆、结婚、做寿等,都会请业余彩调团来演出。
而在灌阳,桂剧已成为当地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哼唱的曲调。桂剧在灌阳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受桂剧改革家、灌阳籍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影响。
据了解,官场失意的唐景崧回到家乡,移情于桂剧,醉心于戏剧改革,他亲自写剧本编曲,还组建戏班子登台演出,用六七年的时间先后创作了40出桂剧剧本。作为唐景崧的出生地,灌阳将这份传承一直延续了下来,桂剧已经成为了灌阳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在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灌阳县获得了“中国桂剧之乡”的美誉。记者了解到,灌阳县除了拥有专业的桂剧团之外,还有文市镇月岭村桂剧团、瑶上村桂剧团,新街镇江口村桂剧团等10多个文艺团队,他们都活跃在广大城乡。
荔浦市新坪镇安民村莲塘屯1958年就成立了业余彩调队,如今,荔浦莲塘彩调队每年演出10场以上。而根据《荔浦县志》记载,“1954年,全县各区、乡、村甚至较大的自然屯都纷纷组织各种业余彩调队,排练演出各种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1986年,全县业余彩调队达150个……2000年后,荔城、修仁、马岭、新坪等大乡镇开始成立老年人文艺队,继续排练演出一些传统彩调剧目。”
桂林传统戏曲在乡村唱得响,还因为有很多戏迷。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娱乐也多元化了,但在乡村,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听我们唱戏。”李庆荣说,今年正月期间,他们有20多场演出,每场演出大多节目是传统彩调剧目,每场台下都坐满了人。“有的老人家还会抱着孙子、孙女一起来看戏,现场可热闹了。”
“在恭城,桂剧演出还是挺受欢迎的,今年上半年我们演了40场左右。”张桦说,每次看到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他和演员们不仅唱得过瘾,心里也特别满足。
周强说道,在乡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大,村民们自发组建的民间团队在乡村上演形式多样的桂林传统戏曲,与专业团队形成互补,这也成为桂林传统戏曲活跃的一片沃土。
●热爱与回报共促薪火相传
在这些民间剧团的队伍中,除了从专业团队退休的演员,更多的则是爱好桂林传统戏曲的村民。
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早在宋末时期就建有剧团,清朝初期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桂剧团,现在村里还有桂剧演出队伍。唐桂珍就是月岭桂剧团的成员,“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喜爱传统桂剧,平时大家都喜欢唱上几句,就这样成立了桂剧团,农闲时大家会聚在一起排练,有活动就上台唱几段。”
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的狮塘桂剧团曾经历了解散再重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狮塘桂剧团在村里老一辈桂剧爱好者的传授下,培养了一批喜欢桂剧、唱桂剧的年轻人,是那时当地为数不多的桂剧民间剧团。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狮塘传统桂剧团无奈解散。直到2012年下半年,剧团重新组建起来,村民们爱好桂剧的热情不减,利用晚上时间排练了《王三打鸟》《穆桂英招亲》等20多出桂剧节目,免费向群众演出和传承桂剧技艺。
李庆荣告诉记者,他们彩调队成立于1983年,在他们村,一直都有唱彩调的传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平时大家没什么娱乐活动,空闲时就会唱几句彩调,干农活、在家扫地、煮饭时也会哼上几句。“就像对山歌一样,大家听到有人唱彩调也会跟着对上几句。后来村里的人一商量,就决定成立一个彩调队,平时可以排练点节目,逢年过节可以演出活跃活跃气氛。当时村子里的大多数人都报名参加了,现在彩调队有队员十多人,最年轻的队员30多岁,最年长的队员70岁。别看彩调队的队员人数不多,可彩调在我们村是一直有传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在教年轻人,嫁过来的媳妇也会跟着一起学习。”
永福彩调团队较多,不少团队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一些实力雄厚的民间彩调团队,队员们的主要收入都来自演出报酬,这其中就有永福堡里罗田彩调队,有的队员凭着演出收入在县城购买房产安了家。
“与其他彩调队一样,队里的队员们都是村民,平时干农活。但又有点不一样的是,我们也把这当成一份工作,为了谋生接的演出比较多,这些年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上台表演。”李庆荣说。
●为桂林传统戏曲留住“原味”
除了日常演出之外,李庆荣如今还会在“抖音”发短视频,包括彩调演出、彩调唱段,每个视频的浏览量还不低。“这些视频有不少是传统的永福彩调剧本的内容,我就是想通过短视频这种现在大家都喜欢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彩调,了解传统彩调文化。”
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义芳告诉记者,永福县堡里罗田彩调队可以说是非专业中的专业队伍,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永福县民间彩调队伍中可以排进前三,在农村彩调演出这一块口碑较好,他们在剧中的语言和桥段更显地方特色,幽默的氛围更加浓厚,活跃在民间的彩调队伍能够原汁原味保留本地彩调文化。
这些年,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强和同事经常到县里观看民间剧团、团队的演出。“在看他们的节目时,我时常能从他们表演的传统剧目中汲取到创作的养分。”周强说,因为民间剧团的成员都是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传承了不少传统剧目。
周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之前在永福看了一支民间彩调队表演的《王三打鸟》,其中“毛姑妹”和“王三”见面时的对唱,比其他常见的演出多了一倍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猜谜对歌的内容,更详细地展现了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这些内容都是经老一辈彩调人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唱词非常贴近生活。
“这些传统剧目在我们的老师传给我们时,可能已经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而民间剧团、队伍中,可能保留了最传统的内容,这些内容会让我们看到这个剧目的原貌,以及很多生活化、很有趣的细节。不仅能为我们丰富《王三打鸟》提供素材,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零件’,帮助我参考里面的表现形式。”周强说。
广西鸿春剧团的组织者张桦说,成立剧团时,他是因为爱好,与此同时,他也在收集传统桂剧剧本,目前他已经收集到了100多个剧本,其中40多个剧目他们平时会经常演出。“这些剧本都是老人家传下来的,都是手写的剧本,我们收集过来后会进行整理,形成电子文本保存。以后有机会还要收集更多的传统剧本。”
来源:桂林晚报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