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0189542641631780/
2025-04-06 21:23·蔡隐剑近日,上海市民对青团的购买热情持续高涨,甚至出现“1天狂买15万只”的壮观景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外地网友表示诧异:真的那么好吃吗?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传统美食的强大生命力,更折射出城市文化传承与消费升级的深层逻辑。
从现象本身来看,青团作为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王家沙总店日均制作14万至15万只仍供不应求,排队队伍绵延数百米,甚至需要花费三刻钟至一小时等待,这种“年度惯例”式的消费狂欢,已然演变为城市文化景观。市民殷先生连续多年专程排队购买豆沙、马兰头等经典口味,陈女士则一次性采购四种口味并搭配馒头熟菜,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筑起集体性的文化认同。正如网友“沪上食客”评论:“排队三刻钟算快的,这是刻在DNA里的仪式感。”
老字号品牌的创新力成为需求爆发的核心驱动力。王家沙今年推出的枣粒核桃、黑松露虾笋鲜肉等新口味,既保留艾草、麦青汁等传统工艺,又融入黑松露、虾仁等高端食材,形成“传统工艺+网红元素”的独特配方。这种“守正创新”的策略精准击中年轻消费群体,80后白领陈女士特别强调“年轻人更在意不同口味”,印证了产品迭代对消费需求的激活作用。沈大成春三鲜青团、德兴馆大虾鲜肉青团等同类创新产品,均以6元左右的亲民价格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老字号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
在消费主义视角下,青团已超越食品属性,演变为具有社交货币功能的文化符号。市民将排队采购视为“不用烧太多菜”的便捷选择,实质是借助标准化美食完成家庭仪式感的构建。这种“预制传统”的消费模式,既满足都市人对效率的追求,又通过集体排队行为完成文化归属感的确认。网友“魔都观察家”的评论颇具代表性:“青团是刻在基因里的春日密码,排队是现代社会的朝圣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现象背后暗含食品安全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挑战。手工现制青团存在运输变质风险,常温保存的“熟包”产品可能影响口感,这要求监管部门在保障传统工艺与规范市场秩序间寻求平衡。同时,当黑松露、虾仁等高端食材与传统青团结合时,如何避免文化符号的过度商业化,防止传统美食沦为资本运作的道具,成为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
青团热销现象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消费逻辑的共振结果。它既展现老字号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激活文化记忆的成功实践,也揭示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文化归属感的深层渴望。但需警惕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监管部门应建立传统工艺认证体系,在保护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引导行业形成良性创新生态,让青团这类传统美食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