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我想看看你真实的面目表情包下载软件,[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合十表情包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击掌”,用来表示双方互拍手掌,有积极的一面;另外一种是佛教一种敬礼方式,合并两掌于当胸,集中心思,恭敬礼拜。
印度人认为,人的右手为神圣洁净之手;左手则为染污不净之手,故有根据不同场合而分别使用左右手之习惯。并且认为,若将两手合二为一,则可视为将人类神圣洁净之面与染污不净之面合一,故藉合十来表现人类所具善恶同体的真实面目,后为佛教所沿用之。
“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一种方式。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表情包流行于互联网上面,基本人人都会发表情包。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同一表情不同人理解不同意思
即使按照有些研究人员的建议,在所有平台上标准化表情符号,但这样仍避免不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因为表情包全世界通用,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表情的解释更是相去甚远。
比如,大家都习惯用“双手合十”表达关切和祈祷。发生天灾时,遇到人祸时,或者吉凶难测的状况,我们都习惯抛出“双手合十”,表示祈祷和祝福。但在一部分外国人看来可能就会十分困惑,在他们眼里,这是“两人击掌”(highfive)庆祝成功的意思。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外国人理解的都一样,但文化背景差异的确会引起不小的误会。
另外,不同年龄的人对同一表情符号出现“代沟”也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年轻人已经把一些表情符号“玩坏了”。比如单纯的“微笑”表情,在喜欢恶搞的人那里已经变成了“慢走不送”的代名词;还有伸手说再见的“巴掌”表情,其实就是简单的挥一挥衣袖说声“拜拜”,但有的人却用来表达“友尽”。
在现代社会生存,除了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你还需要什么?答案大概率是:手机,充电器和表情包。11月18日,微信官方消息,微信推出了6个新表情,一时之间引发热议,更是被不少网友戏称为“灵魂表情包”、“五阿哥同款”。
“让我看看”表情由于同《还珠格格》中的角色“五阿哥”的一个表情极其类似,成为不少网友调侃的对象。在“#聊天时千万别只发文字#”的微博热搜话题上,几千位网友在这个话题之下分享了自己只用文字聊天造成的尴尬场面。不带表情的文字在屏幕上显得拒人于千里之外,对话不超过三个回合便走向终结。
但也有网友提出了微小却有力的质疑:聊天时用错表情比不用表情更加可怕。想必每个打工人都经历过收到领导发来的意味深长的微笑表情时瞬间的脊背冒汗毛骨悚然,随后脑补出千万个关于领导真实意图的设想。
这神秘的微笑,就是这么让你捉摸不透。于是,正确理解并使用表情包也成为了男女老少必不可少的技能。在网上流传的2020年郑州市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如何与学生聊天正式成为了培训事项,而具体内容包括:不要使用微笑、再见等表情,代之以龇牙、愉快和憨笑;表达开心时,“哈”的数量必须大于5个……
这些“社交潜规则”固然有用,但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永远在“后浪推前浪”,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闭大是我们决定仔细探究表情包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它找到学术支持,以不变应万变。
撰文丨肖舒妍
01代际“鸿沟”
为什么父母永远能误解你发的表情?
在豆瓣,有个热门话题叫做“给父母发表情包引起的误会”。起因是有豆友给父母发“吓得我瓜子都掉了”表情包,却遭到耿直地反问,“你在吃瓜子吗?”这个话题之下的700余篇内容得到了2000万次浏览,可见遭遇误会的网友不在少数。有人特意给奶奶发了可爱的动物表情包表达爱意,却遭到了正儿八经的批评:“把你奶当做狗了,拿动物照片比喻上辈不恰当吧。”后面还跟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微笑。
也有人在和爷爷聊天时随手配了一个“迷茫”的表情,之后才得知爷爷奶奶看到这个表情一夜没睡好觉,把孙女想象成了图片中孤零零站在冰天雪地里的小狗,操碎了心。更常见的误会可能是把冒着烟的“便便”当做蛋糕,把不怀好意的微笑当作亲切,或者干脆把土味表情包中的人物当成了自己的闺女儿子。为什么父母总能误解你发的表情?
仔细总结引发误会的表情包,就能发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来他们过于信任表情的原始意思,微笑就是微笑,小猫就是小猫;二来他们的代入感太强,在自己和表情包之间建立了强烈的联结。但真的,这真的能怪父母吗?事实上,是年轻一代在长期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它更多含义。在传播学中,有一套“编码-解码”理论,例如写作、绘画,都是一种编码过程,作家和画家把自己的想法、观点通过某种方式编码转化为作品。而读者在阅读、观赏过程中,又用自己的方式解码了作品。但是解码和编码的方式未必相同,这也是为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互联网的传播中,年轻一代通过交流逐渐统一了一套解码方式,并在这套方式上不断发展延伸。

比如在“微笑”表情刚刚创建的时候,画图人试图表达的可能只是单纯“微笑”之意。但在后来的使用中,有人意识到这个表情会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是皮笑肉不笑的假笑,随即把这种衍生义加入了“微笑”表情的解码之中,又分享给了更多网友冲销,新的含义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而之后更多表情包,在创建的时候就已经根据网友复杂的解码方式,采用了相应的编码方式。比如各类楚楚可怜的动物表情包,或是面目狰狞的暴走漫画,使用者并非真把自己当做动物、或是表情扭曲,只是借此表达一种“你懂得”的情绪。但显然,刚刚借由智能手机进入互联网世界的父辈并没有习得这套解码方式,于是只能从最符合日常逻辑也最直接的方式进行理解。误会便由此而生。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提出过一个“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异端”。表情包的解码方式同样如此,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理解,在父辈眼里已经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异端。”不过好在有些表情仍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保留了它最原始的含义,因而永远不会造成误解,比如“玫瑰”、“龇牙”、“握手”和“抱拳”。虽然它们因此被看做是“老年表情包”,但是在和长辈、领导的沟通中多多使用,绝对是最安全保险的方式。
02通“哈”膨胀
要发多少个“哈”字才能证明你真的在笑?
不知从何时起,“哈哈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词。“哈”是质疑和反问;“哈哈”是敷衍和无聊(甚至还带有“呵呵”般的嘲笑),“哈哈哈”是皮笑肉不笑的礼貌,“哈哈哈哈”才是有点意思……因此前文提到的“2020年郑州市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提出,“哈”的数量必须大于5。
精通经济学的网友,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通“哈”膨胀,就像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一样,“哈哈哈”也越来越不值钱了。这其实是语言学中常见的“词义弱化”现象。比如曾经的“姑娘”,已足够表示“形象美好的少女”,而现在的“美女”,不过是对任何一个女性的礼貌称呼。“仙女”曾经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仙界人物,现在叫你一声“小仙女”,也只是为了表示亲切。要形容一位女性真的美丽,可能要加上一串貌若天仙、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才足够。也难怪粉丝们为了形容偶像的“神颜”要使出毕生绝学:想在哥哥挺直的鼻梁上滑滑梯、想在哥哥卷翘的睫毛上荡秋千……
“通哈膨胀”同理,大抵源于一种平均礼貌程度的水涨船高。在社交网络中,本来看不到任何表情、听不到任何语气,为了避免文字表达的生硬,也为了显示亲切友好,人们会习惯性地加上一些语气词,如“呀”、“呢”、“哈哈”来缓和语气。可是当“哈哈”成为普通语气词时,想表达好笑就要使用“哈哈哈”。当所有人都明白这条规则之后,再看见“哈哈”就知道不是真的好笑,而只是一种礼貌。当对方知道你仅是表示礼貌之后,此时再用“哈哈”就显得不够礼貌了,只好再加上一个“哈”,用“哈哈哈”。可是当“哈哈哈”成为普通语气词时,想表达好笑就要使用“哈哈哈哈”……如此循环往复,“通哈膨胀“便一直持续。
除了“通哈膨胀”之外,其他的表情包也在贬值、甚至变味。不信你仔细观察一下近来人们对“愉快”表情的使用,是不是越来越像曾经的“微笑”了?连发三个就意味着——我很生气,但还是努力地保持礼貌和微笑呢。
03“政治正确”
怎么发个emoji还要选皮肤色号?
使用苹果IOS系统的用户,在发送系统自带emoji(视觉情感符号)的人像表情之前,可能需要三思:我的皮肤,到底属于哪个色号?在2015年IOS8.3更新版本中,苹果一次性新增了300个表情,还为原来的人像添加了6种肤色。
就连圣诞老人都可以拥有6个版本。
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这个更新并非无关紧要。在2015年,苹果公司因为emoji表情中的默认肤色是白色而遭到了批评。因此,在2015年更新中,苹果公司增加了六种新的肤色选项,以反映更多人的肤色。如果“肤色”离你仍然太远,不如再看一下表情包中的“食物”大战。
2015年的表情包更新,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的不同菜系,增加了寿司、薯条、咖喱。但此举引发了其他没有入榜菜系的不满。比如美国墨西哥风味连锁快餐店TacoBell,便质问为何没有墨西哥风味玉米卷的表情包,并在请愿网站上发起了征集,收集到近3万个签名。
而中国的传统美食月饼,在2018年加入了系统表情包。不过看样子是典型的广式月饼,那为什么苏式月饼、京式月饼、滇式月饼不配拥有姓名呢?
除了月饼、饺子之外,表情包里也没有同为中国经典传统美食的粽子和包子,是它们站得不够高吗?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