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店有很多种,服装店、餐厅、游乐场,还有建材店、家居馆,等等,涉及各行各业。门店的引流方法也有很多种,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15种比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引流方法。
免费
免费方式的核心就是用免费吸引眼球。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但是这里的免费一定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采用大家都认可的、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你不能用大家都摸不清价值的东西,或者过于虚拟的东西,比如免费课程,免费活动资格。免费的东西一定要实实在在、可感知,最好以实物为主,大家能看到、能用、能触摸到的一些东西。
福利
福利跟免费是有区别的,免费是不用钱,不需要什么资格或条件,而福利不一样,其核心是爆款、轰动效应、口碑传播。做福利模式的目的是什么?是筛选精准客户,所以需要设置门槛,达到要求才有福利。比如说我们楼下有个餐厅,每次吃完饭会送小吃,馒头、水果、特产等,但这些都是会员才能享有的福利,非会员既不送,也不卖。
买赠
赠品实实在在,同时还可以提升门店的积极性,员工卖出多少会有相应的奖励。比如,买二送一、买一送一,很多店面、餐厅都会用这种方式,啤酒喝一送一,买鞋送袜子、买西装送领带,等等。赠这些东西,一来可以促进销量,二来也可以让客户拼团从而引流。这里也一定要注意,就是你的赠品要跟他买的东西相互匹配,比如他买了西装,你送衬衣、领带,这就很配套,但如果你送个洗发水,或其他不相关的东西,那就会有问题。
咨询
免费咨询是个由头,目的是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客户交流。比如很多咨询类、策划类、培训类公司,通常都会给客户免费诊断的机会,客户可以免费咨询他们关于自己公司遇到的销售问题、股权问题、资金问题、招商问题、招聘问题,等等,但其实这真的免费吗?绝不是,免费只是个由头,因为刚开始你与他不熟,那要怎样才能深入交流?你要给他一个台阶下,给一个渠道、一个方式。免费咨询的话,大家就可以见面,就有机会进行深入交流,有机会促成销售。很多美容院经常干这个事,进店免费体验、免费测试体重、免费测试黑头,免费检查身体、免费答疑解惑等。
抵用
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现金券或者购物券,买多少减多少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把门店的消费人群转化成购买我们的消费人群。第一个作用,到店客户消费后,给予一定面额的现金抵用券,为了提升复购,捆绑式销售。同时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在其他场合,把那里的客流吸引到自己店里。比如游泳馆,可以与旁边钢琴教学的店合作,教音乐的可以跟旁边教跳舞的合作,互送抵用券,利用这种相关但又不是直接竞争者的门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精准定向
所谓精准定向方式就是根据定向的目标人群做促销,它主要适合于二次跳转。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我曾经服务过一个企业,它是做金融生意的,投资、基金、股票等,但是这些信息也是很私密的,如何找到目标客户?不能乱打广告,也没办法做微信群,要怎样才能知道哪些家庭条件好、有资金有意愿玩股票?
他是怎么办的呢?为了做父母的生意,设置小孩子端口引流。他设置了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小孩来这里的时候,可以免费玩游乐场,还送玩具,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需要大人陪同。这样做,第一,能见到小孩父母;第二,可以收集家长信息。小孩简单玩了一下后,还可以赠送他一个很高端的礼品,如魔方、乐高积木等,这些玩具可以带回去,但是需要家长填个表,这个表上面就有家庭情况的问询,见到孩子父母还可以继续交流,送些儿童教育课程之类的,然后就根据这个信息表来筛选目标客户,并最终经过二次跳转做大父母的生意,这种引流收集信息的方式就是精准定向。这种在社群营销里也很常见,很多时候你看一些群里,包括课程、促销、海报引流,背后的目的可能是你一眼看不穿的,因为这可能需要二次,甚至三次跳转。
招募
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转化成用户。这种方式美容院、养生机构用得最多。有一个做减肥的美容院,为了引流,就在小区做了个巨幅广告,在整个小区招募减肥志愿者,如果你一个礼拜能减六斤我给你1000元奖金,能减多少就给多少奖励,有点像《西虹市首富》里的做法。招募志愿者,第一,为门店打了广告;第二,有些肥胖的人愿意来咨询,就有了第一手资料;第三,经过一两个确确实实通过你减肥成功的案例,他身边的一群人都会成为你的客户。所以,招募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适合社区店的方式。
抽奖
联合商城等机构做抽奖,导流到自己店。很多商场里都有这种情况,买完东西出来凭小票到门店抽奖,说心里话这种方式没什么新意,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个人建议抽奖方式不要作为主打,因为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和吸引力。
拼团
两人、三人、多人、家庭等方式拼团。这里我就讲个例子,很多写字楼下面都会有小餐厅,普遍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中午吃饭人多忙不过来,到了晚上写字楼里的上班族都回家了,店里就门可罗雀,怎么办?店老板就做拼团模式,比如店里有4个人坐的桌子、8个人坐的桌子,只要坐满,就有拼团优惠价,就能用很低的价格吃到大餐,比如八菜一汤,人均只要25块甚至15块,你自己来拼来凑,这样的模式无形中提升了来店客流。很多写字楼下面的餐饮店、水果店经常做类似的拼团,一起拼团买个西瓜、买50斤一箱的橘子,等等。这种方式我建议写字楼旁边的门店可以用用,效果很不错,特别是小餐厅拼团吃饭,晚上人少的时候,拼团拼桌可以设置两人、三人、五人等不同套餐。
套餐
套餐方式与拼团有点类似,比如情侣套餐、家庭套餐、商务套餐。这里专门举个例子,有些实体门店,比如卖亲子装,或者一些餐厅,他就故意让你一个家庭或一个公司共用一个会员号,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消费通常是比较难的,消费额不会太高,但假如所有人一起消费的话,就很容易达到。所以店家会把积分的档次分开设置好,而且会故意抬高标准,比如你一个人每月最多消费1000积分,那我就故意设置成达到1500或者2500积分时送大礼包、礼品。这个时候,客户为了得到大的礼品,要么增加消费额,但是个人消费又是有限的,那他就很可能会多找来几个人凑单。
团体共用单一账号,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有家餐厅,基本上我每个月的消费额都能达到6万多元,就是因为整个公司的人都在那里吃饭,最后的积分非常多,还因此成了VIP会员,有礼品有优惠还有荣誉感,搞年会还被请过去参加活动,平时经理还会经常来拜访。
节假日、生日引流
这是很传统的方式,如中秋节、国庆节,还有「双11」,等等,不同的节假日需要你不断地去做活动。还有生日引流,在别人生日这天做专门的活动,虽说不至于很感动,但至少有个触动,至少有个黏性。你想想,一年365天,每天都会有人过生日对不对?只要你的运营人员勤快一点,在节假日、生日时多给客户发点信息告知引流,都是非常好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比较传统,没法形成爆发式的增长。
打造与众不同的方式
要脱颖而出就要打造与众不同的方式。比如我们看到很多餐厅,周一剁椒鱼头1元、周二酸菜鱼1元、周三小炒肉1元、周四红烧肉1元……分不同的日子用不同的特价菜引流,这种方式餐厅用得最多。还有很多种理由,比如今天姓周的打8折、明天姓张的打8折,本周处女座打7折、下周天秤座打7折……
除了菜品、姓氏、星座,还可以分地域,比如今天江西的打3折、明天广东的打5折……只要你去磨去想,让人感觉你与众不同就行。一来是有噱头,二来能实际促销,三是能让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我之前见到一家烤鱼店就很有意思,门口写了:今天老板娘生日,所有进来给老板娘送祝福说生日快乐的人,啤酒随便喝!结果当场爆满,很多人排队送祝福。
游戏过关
很多儿童用品店会使用这类方式。比如我就帮一家儿童用品店设置过一个投飞镖的方式。在店门口设置投飞镖的道具,旁边有一堆产品,单价基本都在20元以上,只要买了其中任何一款产品,都有一次投飞镖的机会,买单的时候让小孩来投,投中几环就减免几元。这就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小孩子拼命想去投!于是就想方设法地喊自己的爸妈来买玩具、衣物之类的,结果就是一堆大人、一堆小孩在那里排队,等着玩飞镖!没投中或者不满意就再买产品,排队继续投,这个活动做了半个月,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这种游戏过关的方式最适合儿童用品,因为小孩子最喜欢玩,也最愿意参与。
众筹模式
这种模式,很多小餐厅、咖啡厅都经常做,比如你给我1万块钱就可以成为店里的股东,月度消费有优惠并且还有股东分红,但是你得提前给我1万块钱,这就跟会员卡模式有点类似,也是门店引流的一种方式。
找托儿排队
这种模式大家也经常见到,就是门口找一堆人排长队。这也是一种引流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有点偏,门店产品本身做得好也是可行的,如果产品不行千万别做。个人不建议这么做,需慎重。
这就是跟大家分享的15种方式,其实还有很多,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发掘,怎么用心去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你借鉴的方法一定要跟你的门店、产品相匹配,一定要跟你相关。
还有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如何引流,都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粉丝的八大心理:反叛者心理、逃离者心理、创世者心理、表演者心理、鉴赏者心理、迷恋者心理、实用者心理、回忆者心理。因为引流其实就是引粉丝,所以粉丝的八大心理一定要搞懂,比如他是有这种反叛者的心理,你就叫他来,做一些游戏类的方式来吸引他;有些人喜欢表演,你就像投飞镖,就让他来做这个事;有些人喜欢做创始者,他觉得这个东西需要他做主,他要怎样就怎样,我们可以让他拼团,让他自己组合;对于迷恋者,你就要设置一些场景,你的装修风格、服务员的话术等都要训练;还有一些可能是回忆者的心理,就是复古、怀旧,我们看很多餐厅做成70年代、60年代的风格,或者设置成老教室、校园风,这些都是针对回忆者的引流方式……
运梯宝小程序
实体店能够提供非常好的销售体验,售前售后都有承载。这种业态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如果结合社交电商的话,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和业绩。
实体店做社交电商有两个思维要纠正:
首先,实体店习惯了坐等生意上门,而社交电商则是主动出击。在电商大面积截流线下流量的环境下,实体店守株待兔的结果就是坐以待毙,在如今的形势下主动出击才能够走出困境。
其次,实体店做社交电商,店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店面。不是说你开在路边的一个店铺才算店面,你的店员、店长的朋友圈,微博、抖音、官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对外开放的接口都是店面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店面是一个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个销售渠道,一个交易的承载体。
—实体店如何做社交电商?—
我们把线下客户引流到微信、社交平台上,再引导到社群里。线上对客户进行管理,用社群的方式,将互动场景、交易场景延伸,将店面的客流通过线上社群留住,形成粘性,建立强社交关系,再通过运营达成多次成交。
成交→社交→多次成交
实体店是先成交再社交,社交电商是先社交后成交。两者的销售、成交场景有很大的差异,似乎不能共存,但方雨说实体店做社交电商更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实体店做社交就是将成交达成的社交关系实现多次成交,让关系有情有趣更有钱!
—玩转社群运营—
比如说楼下的杂货铺,这个杂货铺能做社交电商吗,完全可以,顾客在店面支付的时候,说一句“你要是哪天不方便的话,我们可以送货上门”,让大家加他的微信。
通过门店这种自然的客流,把附近的人全部聚集到微信号上,再将他们拉到一个群里面去,玩社群。因为实体店有个好处,它能够打通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因为实体店是依托于具体位置的一个地点,能够辐射到周边常住用户,用户有共同的生活场景。比如同住一个小区,小孩去同一个幼儿园,经常去同一个健身房,在同一个菜市场买菜等等。
我们以实体店为中心,以这个店铺老板为中心,就建个群,这个群一定是一个以生活互助为主的群。假设这个小卖部是在联合广场,店主建个群,群成员基本都是在联合广场附近上班的,大家就会互动聊天,互通有无。比如说,幼儿园这学期的名额就剩几个了,群里有人通知大家家里有适龄孩子的早点去报名;比如说附近一个老中医推拿很好,有人推荐给肩背不舒服的人。就像前两天刚过去的“山竹”台风,大家一定看到一些群里提醒大家记得关紧门窗、备点干料水等,群里多一些这样的人就会不断热络起来,而这正是传统的物业的短板。
聚集在附近的人,在互相保障彼此隐私的前提下,一定有在生活上对周边的信息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沟通需求。这种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也是最好的切入点。附近的药店、美容会所、鞋店、服装专卖店、儿童游乐园、美妆门店等,甚至菜市的档口也可以做这件事情。
—打造店主IP—
你要做的就是树立自己的个人IP,打造诚实可靠乐于助人的好店主现象。比如说,帮助附近居民在群里扩散消息找丢失的物品,及时通知群友小区治安及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大家注意,帮忙代收快递临时寄存东西等。久而久之群就会变得有温度,群成员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类似烧烤这样的需求是可以衍生出很多营销点的。社交无处不在,这些需求在沟通互动中被不断激发、碰撞出来。
—营销做起来—
关系打通了,信任建立了,接下来才有可能承载更多的东西。
把人汇集起来,需求自然会被激发,我们就可以做像是拼团、砍价的活动,推荐热卖产品。假设一个场景,比如说我是楼下小卖部店主,将社区里面大概几百户人家都聚拢在群里,晚上在群里问一句有谁要吃烧烤啊,再发一些诱人的烧烤照片或烤制视频。告诉大家现烤牛肉串有买有送,十块钱三串,下单立马送上楼。
再比如说店主群里喊一句:附近某家店小龙虾很好吃,拼团就可以6折购买,大家有谁要的话,赶紧下单,还能送货上门。肯定会有人心动,特别是现在上班族都没有时间做饭,偶尔吃一顿好的价格还不高,也就会跟风买了。
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比如说国庆做特价、拼团,达到一定人数就给相应的折扣,促使大家相互推荐和跟风,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本身都是相识,群友之间就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信任,还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勾起欲望之后自然就会找店主买买买了。
这样的话生意就会源源不断的来了,在实体店,特别是小区周边的店,居民聚集区附近的门店,是很容易做起来的。因为它所截取的客流,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即时性需求,通常是一些生活用品,选择就近购买,比如说家里今天缺瓶酱油,要用才去买;还有一种就是激发性的需求,比如路过水果摊,看到有人在排队买草莓,觉得新鲜味道好就买了。
连锁门店如何做社交电商?
—线下连锁店的难处—
我们可以看很多商业实体,特别是shoppingmall,里面一半以上是必须到店服务的,比如说到店做SPA、到店喝咖啡,饭店餐饮这类型是最多的。儿童游乐园、看电影、电子游戏机室、做美甲......目的就是把大量的人流聚集起来,将人们的餐饮、娱乐购物等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所以,类似万达这种shoppingmall就会拦截掉周边居民对其他实体店的需求。
商业中心人流量大,居民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出行,带着老人小孩去娱乐消费。这就必然导致那些居民区附近的实体店生意越来越差,大量的需求被这些shoppingmall拦截。传统意义上的连锁门店现在的生意越来越差,难道只能寄希望于入驻shoppingmall这种商业中心吗?要知道收的费用也是大头,这个时候连锁门店就必须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了,不能守株待兔坐以待毙。
—团队运作,多元化经营,提供增值服务—
实体连锁门店做社交电商可以增加对系统、技术、工具、社群的一些运用。有条件就搞一个专门的部门:技术上开发小程序、商城等,搞拼团、秒杀的玩法,利用小程序等工具裂变;运营上设立多个微信号,打造朋友圈,运作发圈内容,做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和活动策划。
部门运作之后,将店面的人流导到线上。做传统实体连锁零售的,类似于钱大妈,开在居民区附近,如果做成社群,卖一些相关生活刚需用品,定期搞一些秒杀、团购。相比实体店店面宣传而言,建个群做营销就很方便了,且更直达用户。然后告知群友线上购买支持送货上门。
当周边只有你家可以线上购买负责配送,它的魅力就发挥出来了,无论客户到不到店都能购买且免去拎东西的烦恼,你的店自然会被用户推荐和持续购买。然后除了卖店铺有的东西之外,你还可以卖一些关联性比较强的产品。比如说日本陶瓷刀非常不错,钱大妈搞个秒杀/搭配购买活动,限量卖,必然会有不错的销量。活动搞两回再征集意见问问大家最近有什么需求,让用户参与进来,就能激发更多的需求。
—激发团队力量—
那如何更深层次地激发需求,激活用户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推荐者得利。推荐有奖,推荐返红包,推荐送新品等等。特别是店员,通过后台绑定他们的工号和推荐码,只要是他推荐进来的用户所产生的销售利润里面,分一部分给他。如果他离职就没有这部分收入了,这样还间接解决了店面人员流失的问题,当店员客户积累了很多会员的时候,他拉进来的客源,在源源不断的帮他贡献提成,他不敢随便跳槽了。
实体店&社交电商,大有商机
社交电商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聊天?社交电商卖货不难,但是跟用户互动这个就很难。如果说没有实体店面,凭空去跟用户去社交,难度较高。因为很多人面对面聊天的时候侃侃而谈,在线上跟陌生人反而不知道要怎么开口。而基于这种线下门店的社群因为彼此都打过照面甚至熟识,线上交流也就无压力了。
最重要是什么呢,就是,裂变会更加容易了,因为今天有像小程序这样的工具,能够很好地实现用户追踪、数据追踪、产品追踪。让实体店的服务可以更加便捷,变得更加透明、立体。服务用户的时候用户会觉得很放心,也觉得很便捷,很安全。
社交电商的红利不应该只是类似微商那样简单粗暴的大批量压货和大额收款不顾代理死活,落地于用户生活周边的实体店也可以借助社交的方式来管理客户,成交用户,维系用户,实现经营范围的扩大,提高店面经营效率,提高实体店的活力,这就是社交电商的魅力所在,当然前提是要拓宽经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