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郭广昌控股35家上市公司,[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郭广昌,这位被喻为中国版的古神巴菲特,曾是上海首富,也是作家吴晓波《大败局》一书中建龙钢铁案里死里逃生的商业奇才。凭借郭广昌的才能,他一手打造了复兴集团的资本帝国,通过直接和间接控股100多家公司,其中至少有46家上市公司。包括复兴医药、海南矿业、豫园商城、舍得酒业等,使他赢得了“中国巴菲特”的名号。在90年代开始,复旦大学校友圈中,郭广昌与梁信军以会搞资源整合而闻名,两人共创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联合一群校友资源,在建筑、医药、生物等领域开疆拓土,为日后的复星系夯实了基础。
1998年,复星顺利上市,募资3.5亿。随后,郭广昌进一步开拓房地产业务,2001年收购了“老八股”之一的豫园商城,2003年五亿元注入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的国药控股,成为国内首家央企与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同年,复星又联合豫园商城成立了德邦证券,进入金融领域。如今,复兴帝国版图在海内外渗透了健康、地产置业、钢铁资源、金融科技等多个板块,成为多元化资本集团。郭广昌成为了顶级富豪。
然而,2022年以来,郭广昌掌舵的复兴集团密集减持,引发了市场对其债务与流动性压力的担忧,有不好的声音甚至质疑他是否会跑路。有媒体用“复兴集团负债六千亿”的标题吸引着读者,引发投资者人心惶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复星的债务问题引起了穆迪的关注,8月将其评级下调至B1级,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据报道,截至2021年末,复星资产规模8063.72亿,负债6031亿,资产负债率74.8%。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为1052.27亿元,但截至2021年末,复星国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862.58亿元,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引起外界的揣度与质疑。
复星从今年年初开始频繁减持国内资产,包括减持海南矿业套现约5亿元,清仓式减持青岛啤酒股票,累计套现36.8亿元,又减持32亿元复星医药和19.73亿元金徽酒股份。9月19日又减持新华保险2600万股,累计套现百亿人民币,造成复星系股价的全线飘绿。
9月13日,美国彭博社引援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和部分国企摸底与复星系企业往来敞口”,称有部分企业收到北京国资委通知,要求梳理与复星集团合作情况,并研判相关合作风险,引起市场异常波动。郭广昌在彭博社发稿20分钟后,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自己已经回国,正在隔离中,言外之意就是我没有跑路。接着,复星称,彭博社所谓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的新闻纯属子虚乌有,并表示将起诉彭博社。复星官方澄清,近期减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评级,而6000亿负债的说法,事实上完全是混淆了不同的概念。真正归属于复星国际的负债只有1000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复星减持资产不过是为“瘦身”搞点现金流,但这也难免会对市场造成恐慌情绪。但不少金融机构并未因外界舆论而看衰复星,复星国际公布中期业绩后,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等大行均给予复星国际“买入”或“跑赢大势”评级。从其发布的中期报告来看,其资产负债率为56.8%,并未如网络传言般以资不抵债。从这一负债率看,复星国际维持了40%-60%的资产负债率,实际上是健康的。面对6000亿负债,复星国际执行总裁CFO龚平强调,网络盛传的所谓复星6500亿债务压顶这一说法是混淆概念,真正归属于复星国际的负债只有1000亿元。
中国企业家与资本方的收缩战略在当下经济环境中成为了普遍战略选择,包括腾讯减持海外资产与业务,京东刘强东减持京东股票,黄光裕夫妇年内减持国美零售股套现50个亿。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收缩战略,但也很无奈,因为都是基于经济情况的被动抉择。
“复星系”的资本版图有多大?
在复星集团迎来三十周年之际,“复星系”实控人郭广昌拥有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控股企业。
12月15日,复星集团旗下全球时尚奢侈品集团LanvinGroup(复朗集团)与PCAC完成业务合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股票代码“LANV”。复朗集团原名复星时尚集团,由复星国际创立于2017年,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近1200个销售点和300多家零售门店,以及约3600名员工。
按照规划,交易募集款项将主要用于加速品牌增长以及满足未来收购需要,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现有品牌组合。
复朗集团上市之路
2018年2月,复星国际宣布收购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品牌LANVIN,成为其控股股东。此后,复星国际成立复星时尚集团,管理时尚相关资产业务。2021年10月11日,复星时尚集团更名为复朗集团,该集团旗下品牌除了LANVIN,还有意大利奢侈鞋履品牌SergioRossi、奥地利奢侈亲肤衣物品牌Wolford、美国经典针织女装品牌St.JohnKnits以及意大利高端男装制造商Caruso。
今年3月,复朗集团与PCAC达成合并协议,成为业务合并后实体公司复朗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合并交易后,复朗控股将申请在纽交所上市。
程云表示,尽管市场环境极具挑战性,复朗集团依旧获得了来自全球的新战略性投资者对其策略的支持与肯定。
最终,复朗集团以10.20美元/股开启在纽交所的征程。上市后,复朗集团股价曾一度上涨至22.81美元/股,最终以7.63美元/股收盘,较开盘价下跌22.93%。
数据显示,复朗集团2022年上半年录得收入2.02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3%,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程云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消费者会成为奢侈品最大的购买群体,而目前复朗集团中国市场收入仅占10%左右,这对复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机会。
整体来看,中国何时出现比肩国外的奢侈品集团,市场仍在等待答案。
“复星系”资本版图
1992年,郭广昌靠地产、医药起家后,之后经过不断开疆拓土,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如今,复星国际已覆盖医药、地产、消费、能源、保险、科技等众多领域,业务主要分为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板块。据Datayes!Pro不完全统计,目前复星系约有百余家公司,至少参控股46家上市公司。其中,控股A股上市公司为8家,控股港股上市公司为5家;参股A股公司为33家。
郭广昌的进与退
新的一年中,复星系的减持仍未间断。
1月5日晚间,中粮科工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7.38%的股东上海复星惟实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简称“复星惟实”)计划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536.82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天眼查资料显示,复星惟实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复星惟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层层穿透后最顶层控股股东为港股上市的复星国际,复星国际实控人则为郭广昌。
近年来,复星系频频出售资产“瘦身”。有媒体统计显示,自2022年以来,通过一系列资产腾挪,复星系累计回笼资金或超过350亿元。
相比之下,那些还留在复星系旗下的部分资产,经营情况并不稳定。去年12月份,陷入持续亏损的宝宝树前CFO突发长文,称遭到了大股东复星的不公平对待,并“在线”讨债。同一时间,作为复星系重要金融资产的德邦证券传出裁员的消息,而该公司的业绩压力也不小。
对于已经历一轮危机的复星来说,未来或许会放缓扩张的步伐。新年致辞中,郭广昌称,过去复星已经探了很多矿,2024年要在“探好矿的基础上去深挖矿,挖有高附加值的矿。”
在业内看来,目前复星系的资产版图依旧庞大,如果能激活这些投资组合的增长动能,或能为整个复星系打造出新的增长引擎。
继续减持中粮科工
新年伊始,复星便展开大举减持。
根据中粮科工公告,持有公司股份3781.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7.38%)的股东复星惟实基金计划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536.82万股(不超过本公司总股本比例3%)。
公告显示,复星惟实拟减持原因为自身经营需要,股份来源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持有的股份。
上述减持信息公告后,1月8日,中粮科工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逾6%至9.42元/股,股价创历史新低。截至收盘,该股收跌5.67%,收报9.49元/股。以此最新收盘价计算,复星惟实本次拟减持金额约1.5亿元。
天眼查显示,复星惟实基金成立于2012年,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成员,实缴资本40万人民币。股权穿透后,复星国际为复星惟实实际控制人。
中粮工科是我国粮油食品及冷链物流等领域一流的综合性工程服务商及设备制造商,业务覆盖粮油专业工程服务行业、粮油机械制造行业以及冷链专业工程服务行业。2021年9月,中粮工科登陆创业板。
根据申报资料,2015年12月份,中粮集团批准了中粮工科的混改方案,同意优先引入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复星惟实、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或其旗下明诚金融等中粮资本关联企业、美亚光电或其关联企业等三家外部投资者增资入股工科有限,其中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额约为2.4亿元。
中粮工科上市之后,复星惟实位居中粮工科第二大股东之位。但2022年9月9日解禁期一到,复星惟实便开始减持。至2023年3月份减持完毕时,复星惟实减持金额约3.76亿元。
随后4月17日,复星惟实计划在公告披露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拟再次减持不超过6%的股份。这轮减持到了11月初减持期满,复星惟实基金累计减持2053.07万股,减持金额约2.69亿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复星系的减持动作有所放缓。但对于南京南钢百亿股权的出售,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p>
12月5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称,新出售事项的所有先决条件均获达成,并于2023年12月4日完成交割。于交割后,集团不再持有南京南钢任何股权,因此南京南钢不再为公司的合营企业。
而南钢股份也在公告中表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由复星高科变更为南钢集团,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郭广昌变更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回顾这场百亿股权“争夺战”,2022年10月,复星国际旗下公司复星产投与沙钢集团签署投资框架协议,将南京钢联60%股权转让给后者。今年4月,这笔交易遭到了中信系的“截胡”。
随后,沙钢集团一纸诉状将复星国际旗下公司告上法庭。直到2023年10月份,经江苏省高院主持,沙钢、复星、南钢三方达成调解协议,沙钢在收到南钢集团方面的补偿款后,退出了这场交易。
旗下多家公司经营承压
不断卖卖卖的复星系,虽然旗下的资产版图仍然庞大,但其中的部分标的经营情况却不甚理想。
2023年11月底,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发布的一份内部通知显示,天津捷威计划自12月1日起停工停产,原因为“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以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
网传截图显示,通知称停工停产期间,天津捷威即捷威动力总部(包含技术中心T6产品线、工程中心储能先期工程部、销售与市场拓展中心储能业务部)非基层员工统一放假,基层员工统一组织脱产培训。
相关媒体了解到,捷威动力这次并非全部员工放假,只是对于(需要)精简部分的人员,采取了放假处理,“因为最近公司有一些战投可能要年底进来,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采取了放假的处理方式。”
按照原计划,捷威动力要在2022年申报A股IPO,2023年实现上市的。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天津市,是国内率先开发并量产三元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企业,2017年曾在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中位列全国第7。
该公司创始人郭春泰曾坦言,捷威动力此前因存在一些资金方面的困难,未能及时加大投资、进行扩建,因此错过了争夺行业前几名的机会。
因此在2018年7月,复星集团入股捷威动力,成为控股股东。引入复星资金后,捷威动力在嘉兴秀洲区总投资约108亿元,计划分期建设年产20GWH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但如今,放眼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成为绕不过去的困扰。有统计显示,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293.6GWh,但累计装车量仅为152.1GWh。
这一背景下,类似捷威动力这样的二三线电池厂,正面临着如何“过冬”的难题。
除此之外,复星系另一重要资产德邦证券,也在去年底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根据爆料消息,德邦证券被指大幅裁员,涉及投行、财富、研究所等多个部门,以经纪条线为例,裁员目标逾百人。
对此,德邦证券方面向财联社表示,根据2023年全年数据,在自然流动和绩效调整两方面看,全年人数减少不足10%。
从业绩情况来看,德邦证券的压力确实不小。根据公司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加13.58%;归母净利润为-7397万元,由盈转亏。
拉长时间来看,2020年德邦证券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后,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4.58亿元;2022年虽然盈利了,但利润规模仅有1010万元。
天眼查显示,郭广昌通过上海兴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德邦证券83.54%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
然而,目前德邦证券或在等待它的接盘方。2023年4月份起,上海兴业投资曾将数笔德邦证券的股权质押给了山东国企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济南市财政局、济南市历下区财政局实控的几家公司。
对此,外界普遍认为,德邦证券或将“易主”山东国资。当时,证券时报还从多个信源核实,包括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在内的多家山东地方国企,拟从复星系收购德邦证券部分股权,以最终控股德邦证券。
对于这笔市场猜测中的交易,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暂没有最新进展。
除此之外,复星旗下的宝宝树集团,也深陷亏损等风波。去年12月22日,宝宝树原CFO徐翀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自己遭到了来自大股东复星的不公平对待,并称宝宝树仍欠其2.1亿元本金未归还,“我将采用一切合法手段,维权到底”。
次日,宝宝树发布了一则声明,回应称徐某在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发布的一系列信息皆为不实信息,将他的行为定义为“不满公司此前对其的职务罢免行为,故散播谣言以泄私愤”。
徐翀与宝宝树的纠葛到底孰是孰非仍难有定论,但公司的经营状况却堪忧。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宝宝树实现归母净利润5.26亿元,此后该指标急剧恶化,连续四年亏损,合计超18亿元。
从找矿转向“深挖矿”
“三年疫情,再加上今年是复星国际创业31年来所经历过最大的一个周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信心的恢复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复星国际2023年上半年业绩会现场,郭广昌如此表示。
财报显示,去年上半年,复星国际归母净利润下跌了40.15%降至13.59亿元;同期,公司实现总收入970.6亿元,同比增长10.9%。
这份成绩单算不上亮眼,但对于“大病初愈”的复星来说,郭广昌已显得心满意足。“我们已经穿越了周期,复星国际的现金流压力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回顾2022年,复兴系经历了一轮流动性危机。当年6月份,穆迪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截至2022年3月底,复星系最核心的上市平台复星国际在控股公司层面的现金不足以偿付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因此将复星国际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
具体的压力指向房地产行业。穆迪认为,国内房地产行业低迷将加大信用蔓延风险,并增加复星核心房地产子公司的流动性压力。
这份报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复星系不得不开始“减负瘦身”,包括对旗下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旅游文化等核心资产的减持。有媒体统计,截至2023年3月份,通过一系列资产腾挪(包括出售南京南钢60%股权),复星系累计回笼资金或超过350亿元。
资产出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复星的资金流动性,也获得市场的认可,标普给予其“稳定”评级。
而郭广昌的认知也有所转变。上述业绩会上他坦言,复星国际不再以扩张作为主要方向,“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根本核心”。
在2024年新年致辞中,郭广昌又用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战略调整,“复星原来是探矿与挖矿并行,现在我们已经探了很多矿,也找到了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2024年,我们要聚焦到这些产业上来,在探好矿的基础上去深挖矿,挖有高附加值的矿。”
有市场人士认为,穿越风暴之后,复星的产业运营战略从找矿、挖矿转变为“深挖矿”,郭广昌或许想给市场传递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信号。但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星能否跳出周期,做出多大力度的反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本文源自雷达Finance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