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产品详细

高考复读10大名人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高考复读10大名人,[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哪些名人高考复读过

1.俞敏洪:参加三次高考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2.马云:因为偏科,数学成绩不好,导致总分成绩难以过线。1982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因为数学只得了1分,大大地拉了总分的后腿,自然名落孙山。第二年,他参加复读班,再次参加高考,结果还是没有被录取,原因依然是数学拖了后腿,只考了19分!马云不气馁,第三次复读,当时有个老师对他说,你数学要是能考及格,我把自己的姓倒着写。马云不服气,通过努力,这年高考数学竟然考了79分,他也因此被杭州师范学校录取。


3.汤唯:从1998年开始,连续两年备考中戏表演系,结果都未能踏入中戏大门。2000年,汤唯另辟蹊径选择导演系,调整了作战方针的汤唯一次性过关,顺利进入中戏。

二、高考复读最多的人是谁

下面是关于高考十多次的牛人

1、梁实,27次高考

1967年出生,1983年梁实第一次高考。

今年已56岁,第27次参加高考!目标“双一流”。

被称现代版“范进”、“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

2、康连喜,19次高考1947年出生,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

72岁第19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高考。

3、汪侠,15次高考

1929年出生,195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

2015年,汪侠86岁,以耄耋之年高龄十五次参加高考而闻名全国。

成为年龄最大考生。

4、唐尚珺,14次高考

1988年出生,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

今年,35岁,第14次参加高考,复读13次。

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名牌大学录取。

牛人故事

“我发现我走错路了。”2014年年初在拍摄纪录片《高十》的过程中,陷入复读旋涡的唐尚珺说,自己不应该回头那么多次。以往,他真的非常想要上清华大学,“现在我觉得考大学没有很重要,跟家人在一起也很重要啊。”在这句话之后,他又继续复读了八年。

当年的纪录片里,唐尚珺瞒着父母要考北京的大学。结尾,他拿着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向父母坦白自己一直在偷偷复读。

实际上,那时他复读的原因之一,是有学校用高价吸引高分考生到校补习,他想拿到钱给患癌的老爸治病;另外,他一直想考的学校只有清华大学。

33岁的唐尚珺体型偏瘦,身穿白色T恤,背着一个黑色小挎包。他骑着电动车在南宁大学城附近穿梭,看上去像一个大学生。因为年年都复读,唐尚珺多次登上热搜榜,关于他的各种声音不断。

今年,他还是抵触媒体的采访,但红星新闻记者找到他后,在大学城附近的夜宵摊前,他还是礼貌地讲述自己的生活。

唐尚珺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小山村,有3个姐姐、1个哥哥,老爸此前是一名小学老师,后一直务农,老妈不太识字。

在唐尚珺的印象中,父母的农务繁重,和很多农民一样,不怎么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他的姐姐、哥哥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很早就辍学打工。唐尚珺小时候喜欢在田间奔跑、摸鱼、玩泥巴。那时候他好像不用刻意学习,小学成绩一直排名班级第一,时常被老师表扬。

唐尚珺听父辈谈起,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村庄附近有个老乡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那个老乡发展得很好,还在村里修了一条路。这个老乡也成了当地长辈激励孩子的榜样。

考清华大学,唐尚珺从小学就设定了这个目标。不过,那时候,清华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他不知道。大学有多少种,各所大学排名如何?他也不知道。

2002年,小学毕业后,唐尚珺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上思二中。在这里,唐尚珺和同样来自农村、家中姊妹众多的何汉立成为了同学。他们曾是初中最要好的朋友,还相约一起去北京上大学。

名人高考:狂吃猪肝、提前交卷被扇耳光、作文5分成了大作家

2025-06-09 09:30·中国非遗之光

高考,催生并承载着无数悲喜故事,亲人的奉献、年少的爱恋、对梦想的追逐、对城市的向往,个体缤纷多姿的碎片从此刻开始碰撞交织,许多人的命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了。

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些名人的高考经历。他们的梦想和现实、心情与状态、得或失,无不代言着我们每一个人……

?余华:不管能否考上,先填了志愿再说

我记得当时在高考前就填写志愿了,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填写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成为当时的笑话。

不过那时候大家对大学确实不太了解,大部分同学都填写了北大和清华,或者复旦、南开这样的名牌大学,也不管自己能否考上,先填了再说。

我们都不知道,填志愿对自己能否被录取是很重要的,以为这只是玩玩而已。

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

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的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高考分数下来的那一天,我和两个同学在街上玩,我们的老师叫住我们,声音有些激动,他说高考分数下来了。

于是我们也不由地激动起来,然后我们的老师说:你们都落榜了。

就这样,我没有考上大学,我们那个年级的同学中,只有三个人被录取了。

后来我就没有再报考大学,先在卫生学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分配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

我们的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到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二个小时。

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

就是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

——(摘选自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之《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

?王小波:一背书就犯困似中毒,也就配去学学理科

1978年我去考大学。在此之前,我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中学的功课或者没有学,或者全忘光。

家里人劝我说:你毫无基础,最好还是考文科,免得考不上。但我就是不听,去考了理科,结果考上了。

我对事情实际的一面比较感兴趣:如果你说的是种状态,我马上就能明白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你说的是种过程,我也马上能理解照你说的。不但能理解,而且能记住。因此,数理化对我来说,还是相对好懂的。

最要命的是这类问题:一件事,它有什么样的名分,应该怎样把它纳入名义的体系——或者说,对它该用什么样的提法。众所周知,提法总是要背的。我怕的就是这个。我层次很低,也就配去学学理科。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我没去考文科——幸亏我还有这么点自知之明。如果考了的话,要么考不上,要么被考傻掉。

我当年的“考友”里,有志文科的背功都相当了得。有位仁兄准备功课时是这样的:十冬腊月,他穿着件小棉袄,笼着手在外面溜达,弓着个腰,嘴里念念叨叨,看上去像个跳大神的老太婆。

你从旁边经过时,叫住他说:来,考你一考。

不管你问哪道题,他先告诉你答案在第几页,第几自然段,然后就像炒豆一样背起来,在句尾断下来,告诉你这里是逗号还是句号。

当然,他背的一个字都不错,连标点都不会错。这位仁兄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大学——对这种背功,我是真心羡慕的。

至于我自己,一背东西就困,那种感觉和煤气中毒以后差不太多。跑到外面去挨冻倒是不困,清水鼻涕却要像开闸一样往下流,看起来甚不雅。我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倒会好过些。

——(摘选自王小波《思维的乐趣》之《高考经历》)

?麦家:运气好得像写小说

高中大家都在发奋读书,我虽然也发奋,但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间,不冒尖。

1981年,我参加高考,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大概只有3%,按我平时的成绩肯定是考不上的。

结果那年高考,我们班上54名同学只考上了三人,其中有我。我是第二名,比录取分数高出不多,属于险胜。

为什么我平时成绩一般,高考又考得那么好?完全用运气来说有点说不通,因为高考三天,后面两天我都在发烧。我是在昏昏沉沉中应考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否则我一定会考得更好。

麦家

我上的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这是当时军队的重点大学,录取分数很高,院方到我们学校招生时,初定的调档线比录取线高出40分。

我属于险胜,相差甚远,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那些高分的佼佼者被院方带去医院作体检后,可以说是溃不成军,检测视力的“山”字表简直像一架机关枪,一下子撂倒了20人中的14人,加上其他关卡卡掉的,最后只剩下2人。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学生体检,这是入伍体检,是按军人的要求来要求的。

于是,又重新划了调档钱,比前次降了一半。但对我来说还是不够,还差得远。

但也不一定。

那天,我去到医院参加体检。天很热,医院里的气味很难闻,我出来到楼下,在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出来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来岁,胖墩墩的,他显然是来乘凉的,站在我了身边。

正是中午时分,树又是一棵小树,罩出的阴凉只是很小的一片,要容下两个人有点困难,除非我们挨紧了。我由于自小受人歧视,养成了(也许是被迫的)对人客气谦让的习惯,见此情况主动让出大片阴凉给他。

他友好地对我笑笑,和我攀谈起来,我这才知道他就是负责“工院”招生的首长。

我向首长表示,我很愿意去他们学校,就是成绩差了。首长问了我的考分,认为我的分数确实低了些,否则他可以考虑要我。

但是,后来当首长获悉我数学是满分、物理也有98分的高分时,他惊疑地盯了我一会儿,认真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想上他们学校。

我激动地说:是真的。

五分钟后,我改变了体检路线,转到四楼,接受了有军人在场监督的苛刻的体检。我的身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好,要争气,一路检查下去,居然一路绿灯,哪怕连脚板底也是合格的(不是鸭脚板)。

当天下午,我离开医院时,首长握着我手说:回家等通知吧。

第五天,我接到了由首长亲自签发的通知书。

回想这一些,我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写小说。

——(摘选自麦家《非虚构的我》之《八大时间》)

?阿乙:为了高考,吃了多少猪心,喝了多少补脑汁

我高考分数只到省专档。只有三所学校。另外两所在省外,涉及金融行业,预估招生分数比本科线高,我只能去读本省的公安专科学校。

我从来没有做过读警校的准备。我也不觉得自己适合做警察。但是,我已经厌烦学习了,为了高考,我吃了多少猪心,喝了多少补脑汁,还得了神经衰弱,我已经彻底厌倦学习了。

出于对复读的恐惧,我去读了警校,并且在毕业以后做了五年警察。

我现在倒不后悔这一段经历,因为写作的大部分资源就是这一段时间积累的。

从考上大学的18岁开始,我一直不怎么学习,直到26岁,有一个朋友批评了我,或者直接说他讥讽了我,我才手不释卷,直到如今。

我生活的时候生活得很激烈。读书的时候读得很刻苦。像是一匹傻马,就是在平地上走,头也是点来点去的。

——(摘选自《中华读书报》访谈阿乙《一个作家的权力在于他的作品》)

?俞敏洪:英语提前交卷,被老师扇耳光

我之所以三次高考,高复了两年,那完全是因为没能力考上。

我读高一时已经是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了,同学们已经学了快两个学期,我根本跟不上。我的班主任是南京翻译局下放到中学的,他的英语特别好。

他的一段话让我有了高考的冲动,他说:“也许你们一个都考不上大学,但是你们还是要努力争取,因为一旦考上,个人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没考上,在地里干活累了,拿着锄头看看天上的云,还可以想想‘我曾经考过大学’。”

因为喜欢班主任,所以我选择了外语专业,报考的是常熟市地区师专,我想跟偶像一样当一名英语老师。

努力了十个月参加了第一次高考,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是38分,我只考了33分。其他几门像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都不理想。

我回农村拿起了锄头看看天上的云,想想“我考过大学了”,然后拼命干活,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来排解心中的失落。

我得感谢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学校有个老师请假了,需要一个代课老师,这个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这重新燃起了我考大学的欲望。

我离开农田,扔下了锄头。白天教学、打篮球,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

全力以赴奋斗八个月,我的总分虽然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此时,学校请假的老师回来了,不需要代课了,我只能无比失望地回到农村,重新拿起锄头看着天上的云,想想:“我考过两次大学了,了不起啊。”

我从没想过要第三次高考。农村的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妈妈说努力干活存点钱盖个房,给我娶个媳妇也挺好的。

可我的命实在是太好了。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我,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

妈妈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我去报名。看来妈妈还是希望我能走出农村的。

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我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我做副班长,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学习特别认真,带领大家一起拼命。

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可我的智商确实不高,到1980年春节的时候,我的成绩还在倒数第十。

但我相信笨鸟先飞早入林,当年的寒假只放了一个礼拜,我一天没休息,整天背课文,四五十篇课文被我背得滚瓜烂熟,终于成为全班第一名。

我是一个热心肠,何况我是副班长,必须帮助成绩相对差的同学。我觉得帮助同学并不会浪费我的时间,反而在帮的过程中再次巩固了书本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1980年高考,英语两个小时我只用了40分钟就交卷了,被英语老师打了一个耳光。他心想完了,彻底完了,这小子太不争气了,唯一的北大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分数出来以后,英语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我的语文是58分。

我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我填的志愿。

后来快开学时才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估计没录满人才勉强录了我,但我还是异常兴奋,像范进中举时一样大吼大叫好久:“我不只是看着天上的云想想我考了三次高考,而是我真的是一名大学生了,而且是北大的学生。”

家里摆了庆功宴,把未来结婚的酒席一起请了,把家里的猪、羊、鸡全部杀了,招待全村人吃了好几天。

——(来源于俞敏洪演讲《别妖魔化我的三次高考》)

?迟子建:我高考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

1981年,我高考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只考上了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学中文。

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

学校面对山峦草滩,自然风景壮美。

我写了大量自然景色的观察日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文学训练了。

开始尝试写小说,是1983年。

我运气不错,只投过几篇稿子,《北方文学》的编辑就开始与我联系,从而走上文坛。

我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北极村童话》,就是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前夕创作的,那是1984年。

——(摘选自《江南》杂志访谈迟子建《人生就是悲凉与欢欣》)

迟子建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转发此文,祝愿考生以笔为剑,乘风破浪!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高考复读10大名人
发布人:7518081405 发布时间: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