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实例高中生物,[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高中生物范围的神经递质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存在的,当神经元兴奋时,在前神经元突触前膜的位置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前膜即刻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从前膜出来,通过扩散作用,抵达后膜,将信息传递给后神经元,从而引起后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
抑制类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扩展资料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多巴胺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抑制性递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电话+V:159999-78052
机构由一批拥有10年以上开发管理经验,且来自互联网或研究机构的IT精英组成,负责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公司具有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一直走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前端,在行业内竖立起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