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做胃镜胃窦活检是什么意思?除菌后胃癌的临床、内镜特点

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胃癌术后做内窥镜要做活检吗,[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做胃镜胃窦活检是什么意思?

做胃镜胃窦活检,是一种通过内窥镜进入体内,对胃部进行检查、并采集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它是一项常用的消化道疾病诊断方法,能够发现胃窦溃疡、胃癌、胃息肉等疾病,并对这些病变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做胃镜胃窦活检是一项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但为了保证检查安全,需要在检查前进行严格的准备工作,如:在检查前需要进行胃部清洗,禁食食物等。此外,在检查过程中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发生的意外情况。

在做胃镜胃窦活检前,患者应该选择正规医院、选择专业的内窥镜医生进行检查,并注意检查后的恢复护理。

二、胃癌怎么检查

胃癌的所有症状其实对于这个疾病的诊断是不具有特异性的,该病的确诊完全需要根据胃镜、超声胃镜获得活检的病理结果来明确。

胃镜检查是用于发现胃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当某人有某些风险因素或当症状和体征表明可能存在这种疾病时,就需要进行检查。医生通过薄而柔韧的发光管的胃镜,其末端有小型摄像机。从口腔插入胃,这过程中能看到食道,胃和小肠的一部分。胃癌在胃镜显示的图像看起来像溃疡,呈现蘑菇状或突出的肿块出现在扁平,增厚的粘膜区域。这时,医生会取出几块组织,送病理学检查,这样的检查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在内窥镜超声也是目前开展比较广泛的一种胃癌检查手段。这种仪器主要是将小型换能器放置在内窥镜的尖端。使用同胃镜检查相同的进入胃的过程。到达胃部后,传感器可以直接放在癌症所在的胃壁上。这个检查胃壁,以及附近的淋巴结和胃外的其他组织。用于判断胃癌侵犯的深度、是否有胃附近的淋巴结转移以周围器官的转移。这种检查能帮助胃癌的分期,指导确诊后的治疗方案。

除菌后胃癌的临床、内镜特点

2018-07-0907:19·消化科青海涛大夫

胃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例恶性肿瘤。过去,标准的治愈性治疗是手术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因为该疾病通常出现症状的时多处于晚期。为了改善胃癌的预后,相关的胃癌早期诊断设备及设备不断被开发出来,其中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胃癌的方法之一。幽门螺杆菌被发现被认为是胃癌的第1类致癌物。Warren和Marshall从患有胃炎的胃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最初主要是研究其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发病机理,对这种病原体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其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相关的发病机制,早期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Uemura等对胃癌的内镜监测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发现队列中所有胃癌的发生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受试者。Lee等对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预防胃癌发生的有效性进行了综合24项研究,对48064个病例的大样本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的风险(IRR=0.53,95%可信区间0.44~0.64),并在分层分析中指出胃癌发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获益更大。根据1992年Correa提出的Correa级联反应模式,即肠型胃癌发生可以简单概括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经过微小黏膜病变发展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肠型胃癌。然而,这种序贯模型不适用于弥漫型胃癌,尽管弥漫型胃癌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虽然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以减少胃癌,然而,即使接受除菌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但除菌后胃癌病例也不少见。Take报道根除后胃癌的发病率为每年0.3%,并且癌症可能持续发展根除幽门螺杆菌10年后,即使成功根除后仍需进行仔细的内镜检查。胃癌通常具有较长的自然过程,相对较长的倍增时间为1.4年。根据先前的内镜筛查,在根除后1年内发现的大多数胃癌可能是被漏诊的病例。那么除菌后胃癌有哪些特点,如何早期发现该型胃癌有利于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近期的几篇相关的文献。

除菌后胃癌的流行病学

Fukase等报道在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胃癌的异时发展。Wong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检查原发性胃癌与根除幽门螺旋菌的关系。在该研究中,根除组和安慰剂组之间胃癌发展的发生率相似。然而,在没有癌前病变的亚组中,根除组显著的减少胃癌的发展。这些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的影响的报告也阐明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患者中也存在胃癌,从根除HP到癌症发生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十多年不等。

除菌后胃癌与内镜下胃萎缩严重程度的有关

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基础知识

1.萎缩性胃炎的分级

Kimura和Takemoto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将胃粘膜萎缩分为6级(C-I,C-II,C-III,O-I,O-II和O-III)。萎缩边界是幽门和胃底腺区域之间的边界,其可以基于边界两侧的胃粘膜的颜色和高度的差异通过内镜识别。已经证明,粘膜萎缩从C-1逐步进展到O-III;这种内镜分类与最新的悉尼系统对胃萎缩的分类是一致的。如果胃萎缩的边界仅在胃的小弯侧,则定义为闭合型(CI,C-II,C-III)。如果边界向两侧移动且不局限于小弯,则将其定义为开放型(O-I,O-II,O-III)。

引自:GastrointestEndosc2016;84:618-24

2.肿瘤浸润的深度

分为四类:M(肿瘤局限于粘膜),SM(粘膜下浸润),MP(固有肌层浸润)和SS(浆膜浸润)。

3.早晚期胃癌的定义

早期胃癌被定义为局限于粘膜和/或粘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晚期胃癌被定义为侵入粘膜下层甚至更深的胃癌。

4.胃癌的病理分型

胃癌根据Lauren分类系统将肿瘤分类为肠型或弥漫型肿瘤。

严重的萎缩提示除菌后胃癌发生风险较高

Uemura报道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的内镜萎缩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例中胃癌发展的危险因素。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Takeetal研究了1674年幽门螺杆菌根除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术后的平均5.6年的随访期间,他们发现28例胃癌,平均年龄为51岁。除菌前轻度(C1和C2)、中度(C3和O1)和重度萎缩(O2和O3)患胃癌的风险分别为(每年0.04%,0.28%,0.62%)。在上述研究中多变量分析显示组织学上的肠上皮化生和严重的内镜萎缩是胃癌发展的独立风险。除菌后重度萎缩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无萎缩或轻度萎缩的9.3倍。许多其他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严重的内镜萎缩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的胃癌发展有关。

内镜下特点

凹陷样外观

Kamada等报道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患者中发现的20例胃癌病例,90%(18例)为溃疡型。近期一些研究表表明早期胃癌在除菌后患者中81%(78/96)为凹陷型,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凹陷型仅为53%(51/96)。许多病例报道或病例对照研究也表明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病例中早期胃癌多为凹陷型或溃疡型(0-IIc)。

在一项后续研究中,Kamada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发现的胃癌的特点是多位于非贲门位置、小病变(≤20mm)、溃疡型和肠型胃癌。Yamamoto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检测到的19例胃癌显示出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癌更小的尺寸,多数为凹陷型且Ki-67表达更低。他们推测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酸分泌的改善可能会阻止胃癌表面的生长。Ito指出大约一半的隆起型胃癌和腺瘤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一个月变得扁平。他们推测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直接抑制了胃肿瘤的向上(扩张)生长。一项多中心倾向评分匹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早期胃癌的特征是凹陷的形态和更容易出现粘膜下侵犯。即使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成功的患者中也存在胃癌发展的长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仔细进行随访内镜检查,特别注意凹陷型胃癌。

引自:EndoscopyInternationalOpen2016;04:E665–E672

胃炎样外观

这最初是由Kobayashi报道的。采用放大NBI成像下的“胃炎样”外观的特征是均匀的乳头和/或管状凹陷,边缘发白,有规则或模糊的微血管,分界不清晰,类似于邻近的非癌粘膜。他们回顾性分析了根除前后各50个早期胃癌病例。根除组(22/50)的“胃炎样”外观比对照组(2/50)更常见,“胃炎样”外观与组织学表面分化相关。他们还报告“胃炎样”外观的发展与镜下轻度萎缩有关。这些表型特征或变化使得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诊断变得困难。事实上,据报道,使用染色内镜检查并未提高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诊断可靠性。除菌后胃癌的这些内镜特征与被称为“非肿瘤上皮”的组织学特征相关。

胃癌术后做内窥镜要做活检吗

引自:EndoscopyInternationalOpen2016;04:E665–E672

非肿瘤上皮覆盖导致除菌后胃癌难以发现

早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肿瘤的组织学变化。他们将非肿瘤性上皮命名为根除后低度异型性(ELA)上皮后经常出现在胃癌表面,在成功根除后的27例胃癌病例中,有22例观察到ELA。Hori比较除菌后检出的59个肿瘤和hp感染后检测到的152个肿瘤,发现根除组的非肿瘤上皮与肿瘤的组织学长度比为8%,感染组为0%。还有研究报道在根除治疗后的短期随访期间,胃腺瘤成功根除治疗后发现腺瘤组织中央被正常小凹上皮覆盖。然而,在腺癌10的病例中观察到具有轻度异型性的上皮覆盖。

早期胃癌通常具有相对较长的自然过程,而Haruma报道过胃粘膜癌的倍增时间约为16.6个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单细胞癌发生和内镜诊断直径约10毫米的肿瘤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10年。为何在除菌后这么短时间内就再次出现了新发的胃癌?推测胃癌在根除治疗之前已经出现,因为根除后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56个月)就已经出现了胃癌。在根除治疗后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才通过内镜检查到胃肿瘤,可能是因为肿瘤表面被ELA掩盖而使得通过内镜检查难以检测胃癌。系统评价表明大约10%接受根除治疗后的患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而失去治愈性手术机会。临床医生必须更加关注在接受过成功根除治疗的患者筛查内窥镜检查。

引自:Helicobacter.2014Aug;19(4):289-95

图1ELA的代表性图像。A/B浅表凹陷型早期胃癌(箭头包围)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由(C/D)中显示具有低度异型性的上皮覆盖胃癌组织

除菌后胃癌的组织学特点:Ki67,MUC2和Wnt5a在除菌后胃癌中表达水平更低

通过组织学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检测到胃癌以肠型为主:一项对573例幽门螺杆菌根除病例进行了队列研究。在观察期的6.2±4.8年期间,在这些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中发现了21例原发性胃癌。在21个肿瘤中,20个(95%)是肠型胃癌,而只有一个是弥漫型。然而,在根除治疗之前肠道和弥漫型胃癌的数量大致相当。推测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肠型胃癌的优势。在其他研究中也报道了这种趋势:肠型为主(即弥漫型减少)。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未显示幽门螺杆菌根除和非根除病例之间组织学类型的差异。这些研究仅分析了内镜治疗病例,不可避免地排除了弥漫型癌症。在未来的大规模分析中将阐明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导致弥漫型胃癌的减少的原因。有研究评估了Ki67染色,这是细胞增殖的分子指标,根除组的Ki67指数低于非根除组。另一项研究调查了除菌后组和hp感染组患者的胃癌标本中的MUC和Wnt5a表达,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的胃癌中MUC2和Wnt5a表达显着降低。

除菌前已经出现肠上皮化生与除菌后胃癌有关

有人提出肠上皮化生在胃癌发展之前,尤其是肠型胃癌。关于这种组织学变化是否为癌前病变或癌旁病变,尚未得到充分澄清。尽管如此,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背景胃组织中存在肠上皮化生,表明伴随或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较高。有研究分析了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573例基于内镜检查的监测病例,其中观察到21例胃癌。在除菌之前,已经通过胃窦和胃体活检的评估了肠上皮化生、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内镜萎缩的程度。与没有肠上皮化生的组相比,限于胃窦的化生组患者的风险增加4.5倍,而胃体中的化生患者在单变量分析中的风险增加7.6倍。多变量分析显示组织学肠上皮化生的存在是胃癌发展的独立风险。

Kodama对幽门螺杆菌根除队列进行了横断面和病例对照分析,并报告胃癌组织中的组织学肠上皮化生评分显着高于非癌症对照组。该研究还评估了胃窦中的肠上皮化生评分,两组之间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总之,肠上皮化生的存在,特别是在胃体中的肠化可能表明发生胃癌的风险更高。

引自:WorldJGastroenterol2018May28;24(20):2163-2172

胃体的肠上皮化生。答:胃体肠上皮化生的内窥镜图像。灰白色、略带乳白色、扁平、凸起各种大小的病变;B:放大内窥镜图像下的窄带成像,在上皮表面可见蓝白线--亮蓝嵴;C:活检标本的微观图片与肠化生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除菌后胃癌的关系

Cheung最近报道,根据香港的全港健康数据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受试者的胃癌风险增加有关。在2003年至2012年期间接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的63397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2015年之前发生了153例胃癌。随着PPI使用的持续时间延长风险增加(使用时间>1年,>2年,>3年的危险比分别为5.0,6.7,8.3)。在该研究后又有更多相关的相同结果或者相互矛盾的报道。瑞典另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也表明,在长期使用PPI治疗中无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是根除后的胃癌风险均增加。与之前关于幽门螺杆菌根除病例的研究相反,这项研究未发现胃癌风险并未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在达成共识之前,该问题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除菌后胃癌PGI/II比值变化特点

胃蛋白酶原(PG)方法临床上常用于胃癌筛查。PGI、II是由胃粘膜产生的酶原,可用于评估胃粘膜的功能状态。PGI/PGII比率≤3与胃体萎缩密切相关。血清G-17与胃窦粘膜有关,严重胃窦萎缩时G-17水平降低。PGI/PGII>3则判定萎缩局限在胃窦,属于癌变低风险组,PGI/PGII比率≤3,则提示萎缩已经同时累及胃窦、胃体,则属于癌变高风险组。已经在多个队列研究中报道了这种筛选方法鉴定胃癌高风险受试者的功效。然而,幽门螺杆菌根除后PG值和比率发生变化,PG方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患者中的有效性不明显。Haneda等检查有和没有胃癌的根除后病例的PG水平,发现PGI/II比率的最佳临界值是4.5(而不是通常的3.0)。临床实践中这种临界值的有用性需要在队列研究或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

除菌后第一年的内镜精查非常重要

即使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定期内镜下随访对于检测早期胃癌也很重要。Asaka提出了根除术后的内镜随访计划: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1年后进行内镜随访。Nishizawa也支持1年后内镜随访的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1年内检测到的胃癌比根除后1年或更长时间检测到的胃癌更大、侵袭性更强。这些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可能对癌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有直接影响,并且幽门螺杆菌根除可能抑制增殖能力。而成功根除后1年内发现的大多数胃癌可能在根除前已经发生,因此,成功根除后1年内检测到的胃癌特征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期间检测到的胃癌相似。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内镜随访策略应包括除菌后第1年更精细的内镜检查。

在这里,本文回顾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特征和预测因素,建议对高危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进行定期内镜监测。掌握除菌后胃癌内镜特征:例如凹陷型、胃炎样外观以及非肿瘤性上皮覆盖,将有助于提升除菌后患者的胃癌的检出率。至于预测因子,严重的内镜萎缩(O2或O3),根除前的组织学肠化生和PPI使用据报道是根除后胃癌发展的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例应通过内窥镜检查进行仔细跟踪,并特别注意上述特征性内镜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Helicobacter.2014Aug;19(4):289-95

EndoscopyInternationalOpen2016;04:E665–E672

JClinBiochemNutr2016Nov;59(3):226-230

WorldJGastroenterol2018May28;24(20):2163-2172

GastrointestEndosc2016;84:618-24

GastricCancer(2016)19:524–530

作者简介:

青海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日本京都医科大学、NTT关东病院、千叶癌中心访问学者

擅长:内镜微创手术(ESD/EFR/STER/POEM)

门诊时间:周二、三下午,预约电话020-61641888

【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胃癌术后做内窥镜要做活检吗
发布人:6480902 发布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