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歼35多少钱人民币,[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1.中俄双方已经就供应苏-35战斗机的数量达成一致,中国计划采购48架该型战机。
2.中国购买的48架苏-35战斗机,合同总金额约为40亿美元,据此推算,单架苏-35的价格大约为8500万美元。
历经9年首飞的歼-35
网络上曝出国产歼-35中型隐身战斗机新一阶段的测试照。从稍显模糊的影像来看,该机已经取消了机头空速管,并装载了龙伯透镜,表明歼-35的技术状态更进一步。鉴于歼-35是在2021年10月末才完成首飞,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这种进度堪称神速。很多人认为,歼-35进度如此之快的直接原因,都是为了配合之前下水的国产003型福建舰航母。这个想法似乎非常完美,但如果说中航工业投入海量资源发展歼-35,只有这一个核心目的,那也显然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在首飞之时,歼-35还是一架外表绿色、机头装有空速管的技术原型机。歼-35最新原型机,机身表面涂装已经近似现役军机,这表明对机体材料的检测已经完成,机体复合材料的结构和飞行性能可以满足需求,能够在机身表面刷漆以保护原型机,而不需要顾忌涂料对材料检测结果的细微影响。
其次,机头空速管通常与机体复合材料原色(一般为绿色)类似,都属于典型的初始技术状态,一旦取下就意味着战斗机的基础飞行测试告一段落。至于龙伯透镜,这是现代隐身战机身上特有的附加装置,为的是放大机体雷达反射信号,以方便监控歼-35原型机的飞行轨迹和数据,表明歼-35的验证飞行顺利,整体隐身性能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如果将歼-35最新原型机的技术状态,与歼-20隐身战斗机当年的发展节奏对比,大概相当于后者2014年左右的水平。两者达到这一阶段分别耗费了9个月和3年(歼-20在2011年1月首飞),显然存在巨大的时间和效率上的差距。分析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中航工业在隐身战斗机领域,经过了歼-20从零到量产100多架的完整历程,积累了足够的设计、试飞和生产经验,这套经验再次应用于歼-35,自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歼-35首飞前,设计单位就已经以FC-31为验证机进行了近10年的技术迭代测试,为歼-35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从FC-31到歼-35的变化历程,非常清晰地揭示了中航工业的技术发展思路。
2012年10月31日,继歼-20之后的第二款国产隐身战斗机成功首飞,当时外界纷纷推测,这是中航工业为配合重型歼-20而设计的中型隐身型号,起到的正是与重型歼-11配合的中型歼-10类似的作用。由于这款中型隐身型号之后的试飞频率很高,因此当时外界对这款中型隐身型号非常期待,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款新型号随即以FC-31的名称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公开现身。
破天荒地以原型机状态,从北方飞抵珠海,还进行了不算惊艳,但绝对出乎意料的飞行表演。之后,随着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披露,外界终于意识到FC-31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即601所),在竞争空军重型战斗机项目失利后,为完成隐身战斗机技术积累,自筹资金发展的隐身验证机。
2016年秋季,FC-31又一次登上珠海航展的飞行表演场,外界也意外地发现,该机已经装配国产涡扇-13航空发动机,而不再是长期依赖的俄制RD-33型航空发动机。在这之后,FC-31与国产航母的关系,自带的出口技术特征也逐步得到证实。就在外界对其未来发展抱有极大期待时,FC-31却突然消失在外界视野,似乎从未出现过一样。直到2021年10月更为为歼-35并成功首飞,这时距离FC-31首飞刚好过去整整9年。
601所牵头发展FC-31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空军重型隐身战斗机项目中竞标失败,作为一家战斗机研发经验丰富的战斗机设计单位,601所深知在隐身战斗机领域落后于时代的巨大危机。当时中航工业在歼-20之外,不仅无力也暂时没有迫切需要推进另外一款隐身战斗机的发展,这就最终令601所下定决心自筹资金搞开发,也就带来了FC-31。从技术状态来说,验证机形态的FC-31有着量产主力战斗机的定位和外形,属于工程验证机的范畴,与著名的美国X系列技术验证机有本质区别。实际上,后者往往没有军方需求的参与,技术发展的需求并不迫切,主要是作为验证新型技术的空中平台而存在。
而FC-31这类工程验证机,则与部队需要的主力型战斗机没有本质区别,完全就是601所通过揣摩空军装备需求,自筹资金发展的项目,后续发展的前景似乎非常光明,但资金和技术风险也很大。FC-31早期验证机数量非常有限,但较高的工程需求导致项目投入也很大,早期花费必然是以10亿人民币为计量单位。
但当时601所面临的局势又非常糟糕,一旦在隐身战斗机领域没有足够积累,势必将直接影响到发展。因此,601所一方面通过减少验证机数量等方式,缩减项目研发资金,降低研发失败的代价;另一方面,FC-31尽量扩展使用范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完成了国产涡扇-13的技术验证。
从1998年中巴正式联手研发“枭龙”开始,动力系统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早期使用俄制RD-33系列发动机纯属迫不得已。
此后国内成功仿制RD-33,诞生国产涡扇-13后,巴基斯坦方面却并不希望用涡扇-13替代已经在“枭龙”系列上使用多年的RD-33。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涡扇-13当时还是一款没有经过检验的早期型号,需要继续耗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才能进一步完善。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枭龙”是一款单发战斗机,一旦使用涡扇-13进行验证飞行发生意外,代价将非常高昂,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研发进程。而在“枭龙”之外,国内生产的歼-20、歼-16、歼-10等战斗机,又不适合作为涡扇-13的空中验证平台,使得涡扇-13长期没有得到发展。
就国产战斗机使用的航空发动机来说,涡扇-10属于典型的大推力型号,国内也确实在其基础上,完成了新一代涡扇-15大推的研发。而涡扇-13属于典型的中推力型号,对于完善国产航空发动机装备序列有着最现实的意义。
国内之所以花费不低的代价仿制涡扇-13,就是希望填补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空白,但在仿制完成后却长期苦于缺乏合适的空中平台测试完善相关性能。最终横空出世的FC-31,除了用于中型隐身战斗机的技术积累之外,实际上也成为最适合验证涡扇-13的平台。
2016年,FC-31正式装配涡扇-13亮相,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重磅消息。很有意思的是,或许是由于国产涡扇-13一直没有成熟,当时FC-31同时装配一台涡扇-13和一台RD-33,此后就消失在外界视野中。按照国内战斗机的常规发展过程,处于原型机阶段的型号本应该绝对保密,但FC-31的特殊性质却使得其出乎意料地长期处于公开状态。
FC-31消失在大众视野的2017年,正好是国产歼-20结束5年多试飞开始小批量生产的阶段。表明国内在基本解决了国产隐身战斗机发展的技术难题,又有蓬勃发展的经济实力和FC-31积累的相关技术支持后,正式开启了第二款隐身战斗机的发展,这样也最终成就了歼-35的一飞冲天。
对于601所来说,在空军重型隐身战斗机项目中竞争失利后,已经很难获得支持研发另一款隐身战斗机。歼-35之所以能在2017年后得到认可,从公开性质的设计所自行开发,转变成保密性质的军方主导研发,舰载机这个用途可谓最具吸引力的一点。毕竟国内第一款歼-15舰载机就由601所研发,也成为国内舰载机发展经验最丰富的单位。歼-35最终确实成功吸引了海军的兴趣,舰载机也成为其首要设计用途,这是外界将歼-35视为与003航母配套的直接原因。
然而,国产弹射型航母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注定不会有太多增长,而滑跃型航母又无法搭载歼-35这类空重过高的型号,这使得歼-35早期舰载型的数量注定有限。
中航工业已经在歼-35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以至于在其首飞不到9个月的情况下,就先后出现了3架原型机。按照歼-20的试飞经验,歼-35在2025年也就是003航母预计服役的阶段投入使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这种快速成熟的前提,是航空工业不惜投入的发展模式,而如果仅仅应用到舰载机领域,其稀少的需求量将与这种快速成熟相结合,将会造成尴尬“蜗牛”般生产速度。
事实上,在歼-35首飞之前,中航工业下属单位还发布了有关“21号工程”的文件,按照之前歼-10的“10号工程”、歼-20的“20号工程”发展经验,应该是一款被称为“歼-21”的全新隐身战斗机型号。
从时间、型号上来看,关于“歼-21”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歼-35的陆基型号,与歼-11B/歼-15机体结构相似、但编号不同的格局基本是一样的。如果再加上FC-31项目立项之初就被赋予了出口任务,可以推断歼-35未来注定会在海军舰载机、空军低成本战斗机、对外出口中型隐身战斗机三个方向发力,也因此会拥有较大的生产数量和持续生产时间。也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庞大需求,才能够支撑起歼-35展开高速生产,才配得上中航工业在歼-35身上的巨额投入,真正做到在2028年前后,与美制F-35系列在大部分领域分庭抗礼。
国内已经装备了规模较大的歼-20重型隐身战斗机,并且生产和改进还在继续,而美国空军装备的F-22A不仅早已在2011年停产,恢复复产计划也由于种种原因腹死胎中。种种因素影响之下,歼-20在面对F-35系列时,已经有足够的单机性能予以压制。
但歼-20重型机昂贵的生产和维护成本,也导致其规模注定有限,在我国执行防御性质的任务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海外以及出口等方面,注定很难再与F-35相比,而这些领域恰恰是歼-35大显身手的地方。
在冷战期间,苏联出口的米格-21、米格-29等中型机,正是与美国出口的F-5、F-16中型机分庭抗礼,并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主力。俄罗斯航空工业技术实力衰退严重,连苏-57重型隐身战斗机的规模化量产都没有实现,推出的苏-75中型机更是还在襁褓之中。这些相对优势,对于歼-35甚至是中航工业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赶超机会,也是歼-35挖掘自身潜力,全力迈进中国现役战斗机序列的优势所在。
电话+V:1599997-8052
机构由一批拥有10年以上开发管理经验,且来自互联网或研究机构的IT精英组成,负责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公司具有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一直走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前端,在行业内竖立起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