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全站仪导线复测步骤与计算?全站仪导线测量的详细操作方法来啦(附加案例)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全站仪导线计算电子版本,[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全站仪导线复测步骤与计算?

全站仪在测量闭合导线时的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要测量每个角度和距离。使用全站仪,确保所有角度和距离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后,在内业计算阶段,需要计算出闭合差。如果闭合差符合限差标准,那么就需要将闭合差反号,并按照内角的数量来分配。

接着,通过上述分配得到的数据,可以算出改正后的方位角。这一步是确保导线测量精度的关键。

之后,进行坐标增量的计算,这对于确定每个点的位置至关重要。

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确定每个点的精确坐标。

复测时,步骤和上述测量闭合导线的步骤几乎一致,只需再次进行测量和计算,以验证先前的测量结果。

在进行全站仪测量时,确保每一步都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设备校准和数据校验同样重要,这有助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二、全站仪测量闭合导线的具体步骤

使用全站仪测量闭合导线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测出每个夹角和距离

  2. 使用全站仪分别测量闭合导线中每个相邻点之间的夹角和距离。确保测量准确,夹角和距离数据是后续计算的基础。
  3. 内业计算,算出闭合差

  4. 根据测量的夹角和距离数据,进行内业计算。计算闭合导线的闭合差,即理论闭合值与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5. 算出改正后的方位角

  6. 根据闭合差,对原始测量的方位角进行改正。通过分配闭合差到各个夹角上,得出改正后的方位角,以确保整个导线的闭合性。
  7. 坐标增量计算

  8. 利用改正后的方位角和测量的距离,计算每个线段的坐标增量。坐标增量是确定各点坐标的关键。
  9. 得出每个点的坐标

  10. 从起始点坐标出发,根据计算的坐标增量,逐步累加得出每个导线点的坐标。最终,所有点的坐标应满足闭合导线的条件。

以上步骤是使用全站仪测量闭合导线的标准流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需确保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全站仪导线测量的详细操作方法来啦(附加案例)

2022-04-14 09:44·鲁班测绘科技01

实地选定控制点


实地选点之前先要有一个计算程序,且已经编辑好线路设计参数,知道路线的大致走向。选点的几个要求:地基稳固,方便架设仪器和后期放样,超出施工挖填范围一定距离,相邻两点之间通视良好,各点与前、后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尽量等长。确定导线的等级,请参照下图的《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参数》。


02

埋石


在选定的点位挖坑,依土质情况而定,建议埋置深度不小于0.6米。将钢筋切割成长约50公分的小段,选择截面较平整光滑的一端用钢锯锯一个深约2mm的十字丝待用。搅拌砼倒入坑中,人工捣实,表面抹平,在中心位置插入钢筋,钢筋顶端高出砼面约1公分。在砼表面刻下点的编号。这样一个控制点就埋设完成了。

说明:有些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坚固稳定的大石头或建筑物上标记做点也是可以的,总之把握一个原则,控制点要稳固,方便后期保存和使用。




03

导线测量(测角、测距)


为子方便大家学习和理解,我以一个案例来进行演示。


案例背景

G1、G2、G3、G4是设计院给的已知坐标的控制点,D1、D2、D3是我们埋设的待测加密点。将相邻两点连接后,就组成了导线线路图,如下图:


测量方案


从G1点向G4点方向测量,测量的水平角为左角。导线等级采用一级,测量仪器采用2”级全站仪,采用两个相同型号的棱镜。按技术要求,每个测站需观测两个测回。


开始前的一些常识说明


导线边:两个导线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导线边,所以导线边长是两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角:是指两条相邻导线边组成的夹角。

左角和右角:把观测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的角叫做左角,右侧的叫做右角,一般都测量左角。

前方点和后方点:前方点和后方点是相对测站点的位置来定的,在相对于测站点的观测前进方向上叫前方点,反之叫后方点。比如测站在G2点时,G2的后方点是G1,前方点是D1。

盘左和盘右:通俗点说盘左就是常说的正镜,盘右就是常说的倒镜。

测回:盘左(正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上半测回,盘右(倒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下半测回。上半测回和下半测回都完成了就叫做一个测回。

置盘:就是手动设置水平度盘的读数为某个特定值,导线观测中第一测回水平角的初始读数都可以置为0度0分0秒,后面第几个测回置盘的度数按这个公式计算:置盘读数=180÷总测回数。如2个总测回时要置盘2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2测回就置为90度。3个总测回时要置盘3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二测回置为60度,第三测回置为120度。置盘的作用是为了抵消因仪器水平度盘划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误差。


请结合下图理解:

测量步骤


步骤1,在控制点上架设已经鉴定、校正合格的全站仪,按实际情况设置气温、气压等参数,精确对中、整平,由于不测量高程所以仪高和镜高可以随意。两个棱镜分别立在测站点前、后的相邻控制点上,本案例的测站顺序是G2-D1-D2-D3-G3。(本测站是G2)

步骤2,盘左位照准后方点,手动将水平角置零,并在观测记录表上记下此时水平角的读数。然后测距,可多测量几次选择稳定值,也做好记录。

步骤3,盘左位照准前方点,这时水平角读数会发生变化,记录下这个读数。然后同前面一样的测中和记录。这时上半测回就完成了。

步骤4,盘右位照准后方点,记录水平角读数,测距并记录读数。

步骤5,盘右位照准前方点,记录水平角读数,测距并记录读数。这样一个测回就完成了。

第二测回的操作与第一测回基本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就是前面说的置盘的初始读数。当每个测站都按要求的测回数观测完成后,就进入下一个测站,进行同样的操作,直到测完全部的水平角为止。


数据记录

记录员应及时计算2C值、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距离等数据。


计算方法:

2C值=(盘左读数加上或减去180)-盘右读数。

上、下半测回角值=后方点读数-前方点读数。

一测回角值=上、下两个半测回的平均值

平均角值=各个测回的平均值。即水平角。

距离的计算方法跟水平角相同。

第一测站观测完成后记录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总之,仔细看看表格,按照格式将数据填写到对应的位置就行了。计算过程中如果发现2C值太大,就检查一下仪器是否精平到位。还要留心核对半测回之间、各测回之间测得的水平角、距离结果是否吻合。如果相差很大,则应该废除熂重新测量。如果相差不大就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为提提高计算精度,计算水平角值建设保留1位小数,距离值建设保留4位小数。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全站仪导线计算电子版本
发布人:38067994 发布时间: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