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大型航母好,还是中小型航母好?英国海军6万吨航母沦为配件船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航母电气故障修复视频,[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大型航母好,还是中小型航母好?

大型航母好,还是中小型航母好?

纵观世界航空母舰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研制、建造大型、超大型航母。那么,航空母舰真的是越大越好吗,与中小型航母相比,大型、超大型航空母舰究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大”与“小”之争

前几年流行过观点,就是认为大型的航空母舰已经过时了,未来航空母舰,将朝着中型、轻型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气化、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使中小型航母具备与现役航空母舰相当的强大战斗力,而大型航母因为造价昂贵、寿命期花费惊人、不符合现代军队轻型化、信息化趋势等原因将逐渐过时淘汰,有些人甚至给尼米兹这样的超级航空母舰下达了“死亡宣判令”。但从近几年来世界上几个主要航母大国的技术发展趋势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例如,美国的新一代航母“福特”号,满载排水量超过10万吨,远远超过了大型航空母舰6万吨的排水量标准;传统航母强国英国也不甘落后,计划耗费38亿英镑巨资建造两艘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为6.5吨,也达到了大型航空母舰的标准;法国未来新一代航空母舰PA2,也计划将满载排水量从目前戴高乐级中型航空母舰的4万吨提高到7.5万吨。

由此可见,超大型、大型航母,是未来航空母舰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小型航母还无法取而代之。

大型航空母舰的四个优势

就综合比较而言,大型航空母舰的优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大型、超大型航空母舰搭载机种全,数量多,执行任务广泛多样。一般而言,大型航空母舰如美国的尼米兹级,上面可以同时搭载有8、9个舰载机中队,其中包括4个战斗攻击机中队、一个E-2C预警机中队、一个EA-6B电子战飞机中队、一个S-3B反潜机中队、一个直升机中队以及一个勤务中队。这些舰载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一起担任制空作战、对地/对舰攻击、预警指挥控制、电子战、反潜作战、勤务运输等多种作战任务,功能强大而全面,而中、小型航空母舰能够执行的任务则极其有限,即便是法国“戴高乐”号中型航空母舰那样的先进航母,也仅能搭载“阵风”M舰载战斗机、E-2C预警机及直升机等少量机种,仅能执行制空作战等有限任务,极大限制了航空母舰作为海军战斗群核心的性能。

第二,大型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大大高于中小型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主要通过其搭载的舰载作战飞机来体现。通过作战实践和演习试验均已证明,大型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是中型航空母舰的至少两倍,是小型航空母舰的6~8倍;加之其甲板面积更大、船体的纵向和横向摇摆小,舰载机起飞与降落时受到的影响也较小,因此舰载机起降事故率更低,安全性好,中小型舰艇则反之。

第三,大型航空母舰的安全性、适航性明显优于中小型航空母舰。相对中小型航空母舰,大型航母具有干舷高、吨位大,海浪不容易翻拍到甲板障,也不会影响航母的正常和工作;而中小型航空母舰则通常只有两套相互独立的推进装置,一旦其中一套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到正常航行。

第四,大型航空母舰的效费比也要高于中小型航空母舰。因为尽管大型航空母舰和中小型航空母舰在吨位、体积、甲板面积等方面差别较大,但在主要功能设备,如动力装置、弹射装置、拦阻装置、升降装置等上却几乎相同,只是数量、规模有所差别而已。

如果建造大型航空母舰,大量的设计和研发费用被更多的设备摊薄,而航母的性能却大幅提高,这一进一出,可以看出大型航空母舰的总效费比要明显高于中小型航空母舰。

当然,航空母舰大型化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战略目标的需要,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像美国一样需要大型航空母舰。中小型航空母舰造价低、对港口要求低等与生俱来的优点仍会吸引不少无法负担得起大型航母的国家。

二、浮船坞猛撞数艘大型军舰,太平洋舰队出动

浮船坞猛撞数艘大型军舰,太平洋舰队出动

据报道,俄罗斯远东港口的一座城市遭到了台风“美莎克”的袭击,场面比较失控,其中俄军船厂里的一艘浮船坞就面临“吹跑”的危机,绳索断裂导致一直胡乱漂浮,更是撞坏了不少的舰艇,情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在这艘浮船坞的附近还有两艘“基洛”级潜艇以及八艘“毒蜘蛛”级导弹艇,想必也和浮船坞有了“亲密接触”,损失情况还有待调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受到了撞击,就看程度大不大了。这次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浮船坞失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撞击事件,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而天灾也是不可控因素。

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也发生了浮船坞事故,这次是俄军最大的浮船坞带来的后果的在一个叫做第82造船厂的地方,由于电气故障导致浮船坞沉没,而当时这艘浮船坞上面搭载了正在大维修的俄罗斯航母,关键这艘航母是当时俄军唯一的一艘,也造成了相当大的一个损失,不仅没有修好,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台风已经渐行渐远,俄方也没有明确计算出损失情况,但是从现场情况来看,还是损失惨重的。这艘浮船坞一直漂浮在海上,还是排除不了危险,指不定又撞哪里去了,好不容易有艘航母也惨遭浮船坞的袭击。再来看美军方面一直研发新型武器,光是航空母舰就不只一艘。

这么一看俄罗斯和美国还是有点差距的,这都是拜浮船坞所赐,俄军在这个上面也是吃了不少亏,不过好在并没有人员伤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太平洋舰队也出动了3艘拖船将失控浮船坞,带到了安全地区。

而这次俄军的一艘柴电潜艇型号为877型的“基洛”级受到了碰撞,真的是逃过了台风,却不料栽在了失控浮船坞手里,只能说祸从天降挡也挡不住啊!据了解这艘浮船坞是从后面撞击“基洛”潜艇,所以人们就会怀疑潜艇水位以下的部位受损严重,撞击之后导致运转时噪音明显升高,有可能不能开机启动,尤其是突出艇体的螺旋桨,本身就很脆弱,这样一来更是直接报废了。

看来还得换一套螺旋桨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都还好点。

俄罗斯的海军也是遭受重重打击,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损失也无法估计,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就给俄罗斯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只不过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压根承担不了这些维修费用,与其说是馈赠,不如说是“负担”。

好不容易俄军的力量日渐强大,却屡屡败在了浮船坞手里,据俄方表示,此次台风的威力造成浮船坞失控,而这艘浮船坞也到处破坏着,相当于把一个“小舰队”摧毁,由此可见这次损失并不小,给俄军的导弹舰艇和潜艇都带来了创伤。

俄方表示,在得知台风“美莎克”来临之前,俄太平洋舰队就已经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值班制度,对各个军舰也进行了封闭管理,当然还配备了一些应急救援队,方便及时快速搜救人员。

同时,也动用了空军的力量,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也会进行空中救援活动,尽量做到万无一失。短短几分钟,这艘浮船坞就给俄军带来了巨大损失,航母和潜艇都不放过,现在只能等待台风结束后,在进行具体统计,不过情况不大乐观是肯定的。

三、英国海军6万吨航母沦为配件船

英国海军6万吨航母沦为配件船

《观察者网》援引多家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海军最强大的两艘6万吨级航母,由于故障频率过高,储备零部件一时供应不上。已经出现第二艘“威尔士亲王”号,将自身零部件拆下,以保障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运转的尴尬情况。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荒唐做法,引起了英国舆论的一片声讨,也预示了这两艘航母并不光明的未来。

多家英国媒体爆料称,正在维修的英国海军最新锐“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却沦为同级舰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的零件提供者。《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和《太阳报》等英媒均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其中《太阳报》更是直接在标题里指出,这是“皇家海军的失败一一耗资32亿英镑的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沦为废料场(SrapYard)以维持其同级舰能够漂浮在水上”。

作为皇家海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昂贵、最大的舰船,耗资64亿英镑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故障,已耗尽备件供应。“伊丽莎白女王”级始于1990年代的航母换代项目,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完成两艘航母的建造难度。由于美国F-35B的供应缓慢(而英国军方的F-35B订单更慢一点),英国军方无法获得一架成熟的F-35B。组成皇家海军的舰载航空队(24架飞机)两个航空母舰编队仍然只存在于理论上。这一次,英国人从二号舰上拆下燃油和水过滤器、电梯传动链、电气系统和部分燃气轮机,供应给一号舰。2号船因右桨联轴器损坏进港检修,仍未出港。考虑到后者反正也用不上,暂时“改道”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后面加上也不会影响二号舰的服役,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这么简单。

看似辉煌的双航母编队问题重重

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在军事装备领域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生产数量较少,或者生产时间久远的武器装备,库存往往比较紧张,有选择地保障部分装备性能,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像日本空自装备的F-15J机队,就由于零部件库存不足将部分F-15J停飞,机身上可用零件供应其他F-15J使用。美国空军B-52H情况也很类似,只不过由于大量B-52在“飞机坟场”封存,选择的余地大很多。然而,F-15J和B-52H都已经服役几十年了,相应零部件确实无法再生产,才会以这种方式勉强支撑。英国两艘航母服役不到10年就出现这种情况,这在各国航母发展中是极为罕见的。日本F-15J使用多年老化严重

此外,拆航母零部件供应其他航母使用,可不是从一台旧电脑上拔下内存条,装到新电脑上那么简单。升降机、燃气轮机都属于航母核心设备,零件拆卸所需的时间、人力并不少,考虑到其中损耗和再次安装的成本,这是典型万不得已的办法。英国海军航母并没有公开的军事行动,如此作为必有所图,仅用一个零部件库存不足,跟不上实际消耗恐怕是很难解释的。再考虑到,两艘单舰造价32亿英镑的6万吨航母服役不过数年,就先后出现航母舱室进水、舰上电缆熔断和传送轴故障等重大事故,恐怕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凋零多年的英国军用造船工业上。

“伊丽莎白女王”号服役后也是故障不断

皇家海军强大的舰队背后,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海军,是辉煌的造船业。甚至在二战后,被严重削弱的英国造船业与皇家海军合作,推出现代航母的标准装备,如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和光学助降系统等现代航母标配装备,都做到了。然而,无根之水并没有持续多久,伴随着皇家海军的没落,英国的军用造船业也在萎缩,处境堪忧。

为了保持较低的造船能力和降低内阻,“伊丽莎白女王”级被设计成在多个造船厂分段建造并在海上组装。这种均匀暴露于雨露的方式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但也并非没有效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零部件供应繁琐等弊端。英国新一代航母在建造时就埋下了隐患

两艘航母在服役后之所以问题频频、故障不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复杂的建造机制。不过其截止到目前损失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则是由于特殊的军种结构导致。

早在航母建造之初,英国海军为了争取其他军种的同意(航母建造耗资巨大,必然会挤占其他军种的经费),允诺将会与空军、陆军分享航母收益。具体来说,部署到两艘航母的F-35B机队,将会有一半来自英国空军,飞行员也是英国空军建制,而英国陆军则派遣其AH-64E武装直升机,登上航母甲板作战。

这种三军共用的设计,放眼全球也找不到第二个,但来自三个军种的不同人员常驻航母,对舰载机运作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出航东亚返回时,在印度洋由于没掀开进气道口防护装置,导致一架F-35B坠海,就是最直接的表现。英国航母上的陆军AH-64E

最终,皇家海军已经不足以支撑两艘6万吨级航母的运营,被迫像老百姓勉强买豪车一样建造服役,问题不断扩大。每次看起来问题都很少,资源过剩还可以接受,但是反复叠加就变的很重了。更重要的是,此类问题的持续出现,还会导致预期收益不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直至最终用户超出承受范围,决定放弃这种存在,甚至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真的会在多少年后见证英国皇家海军历史性地出售一艘航母,以降低使用成本。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航母电气故障修复视频
发布人:15898660762 发布时间: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