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出生率持续走低,赵燕菁教授: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0994046531551795/

2024-10-29 08:52·扬闹闹

“看看邻居家谁谁谁,小孩都打酱油了,你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娃?”相信这种催婚催育的“亲情话术”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结婚、生娃,早已成为许多年轻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即便国家陆续放宽了二胎、三胎政策,生育率却依然如“温水煮青蛙”般低迷,几乎毫无起色。

就在这场“人口危机”中,一位厦门的学者发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大胆提议”:不生孩子?养老金扣一扣!这个建议一出,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的观点更是南辕北辙。到底发生了什么?

教授观点出圈:生娃与养老金挂钩引争议

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因为他对生育问题的“独到见解”突然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赵教授担忧地指出,中国新生儿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1723万跌至2023年的902万,这一数据宛如“断崖式下滑”。他认为,如果不想办法调动生育意愿,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他提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养老金与生育挂钩”建议,具体而言就是:生育越多,养老金越高;不生或少生,养老金就得打折扣。

赵教授的方案还不止于养老金,他还倡议将购房补贴、社保等福利政策都与生育数量挂钩。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经济激励,让大众切实感受到“养儿防老”的现实好处,从而缓解低生育率问题。然而,这个激进的提议随即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人认为这个方法直接有效,是解决生育率问题的“快刀斩乱麻”之策;但也有人斥之为“强迫式绑架”,质疑政策的合理性和人性化程度。

人口困境背后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就业

实际上,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自2019年以来,新生儿数量逐年下滑,2023年更是跌破了1000万的“心理关口”。少子化的直接影响远不止人口老龄化,更将波及到社会发展和养老体系,甚至可能形成经济增长的阻力。

这一现状背后隐藏的是现代年轻人面临的“生育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就业。


首先,住房压力是许多年轻人不敢生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蜗居”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买房的经济压力加剧了年轻人的焦虑感,谁还敢奢望为未来的孩子“腾地方”?如果在房产政策上加大保障力度,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其次是教育压力。当今社会,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费尽心力,甚至为了一所“天价学区房”倾尽全力。再加上从小开始的各类辅导班,教育成本已经高得令人生畏。如果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降低教育成本,年轻人或许才会敢于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

最后是就业环境。如今的职场环境对父母并不友好,尤其是对职业妈妈而言,育儿成本直接体现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上。弹性工作制和远程办公虽然逐渐普及,但在很多行业仍属“奢侈品”。若企业能为家庭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弹性工作、提升产假保障,年轻人或许会更愿意为家庭多做考虑。

国际经验:邻国如何应对人口问题

在人口危机的应对上,邻国的一些政策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比如,日本为了提高生育率,近年来出台了大量补贴和休假政策,同时还推行“男性陪产假”制度,鼓励男性参与育儿。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依然不甚理想。年轻人普遍认为,高额的育儿费用和职场压力使得生育变得负担过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韩国。尽管政府提供大量福利支持,但育儿成本过高使得政策效果依旧有限。这些经验显示,政策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但要真正改变年轻人对生育的选择,可能还需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系统性总结:低生育率问题的解决之道

赵教授的“生育刺激”提议无疑是富有创意的,但若要根本解决低生育率问题,还需从社会整体环境入手。一方面,应该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政策,减轻年轻人生活压力,从经济上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营造更加友好的育儿氛围,鼓励父亲更多地参与家庭和育儿活动,减轻母亲的负担。此外,还应在职场环境上进行改善,提升产假福利,鼓励企业推行弹性工作制,让年轻人可以更好地平衡家庭和事业。

低生育率不仅是家庭的选择,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唯有真正理解和化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与生育顾虑,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赵教授的“狠招”或许值得讨论,但更需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对“后顾之忧”真正的理解与解决,这才是推动生育率回升的持久之道。

发布人:15305486145 发布时间: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