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产品详细

中级经济师定律总结汇总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中级经济师定律总结汇总,[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含完整口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精华笔记:全面解析与口诀


探索经济学核心概念,掌握消费者行为艺术,解析市场结构奥秘,深入理解生产要素与宏观经济的微妙平衡。以下是精华内容的概要:


经济学基础篇

  • 需求定律:由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决定,影响因素如价格和收入,弹性衡量预期和时间效应。

  • 保护价格:矛盾产物,可能导致市场失衡。

  • 需求与供给:分析价格影响下的6个需求因素和5个供给因素,理解供需动态。

  • 市场类型:完洞态全竞争与垄断市场的特性,消费者行为研究低档品的收入效应。

  • 生产要素市场:探索资本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理解市场失灵现象。


  • 消费者行为深入

  • 揭示低收入品需求的特殊性,基数与序坦闹数效用理论解析消费选择。


  • 市场结让颤罩构理论

  • 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的策略剖析,价格歧视背后的策略逻辑。


  •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 资本供给曲线与要素成本分析,揭示资源分配的关键因素。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帕累托最优与市场失效,政府如何介入,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管理。


  • 宏观经济模型

  • GDP的计算公式,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影响因素。

  • 宏观经济指标如一致指标、经济周期类型和经济增长模型,深入解析政策影响。


  • 财政与金融篇



  • 财政政策工具,如财政支出、货币供应,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与货币传导机制。

  • 从货币需求的经济性,到通货膨胀的治理,金融风险监管与国际金融体系动态。


  • 深度解析



  • 财政体制的多原则考量,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立法权限划分。

  • 中央银行的货币职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执行。

  • 金融市场的市场化与监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 这些关键知识点,犹如一把经济学的钥匙,帮助你解锁复杂的经济世界。记得,个人整理,仅供学习,提升你的经济师之路。祝你考试顺利!


    作者:花生

    二、【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

    在准备考试或工作中,理解侍凳世并记住经济公式可能是一大挑战,但通过整理公式,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学习。以下是对一些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中主要公式的概述和分析,旨在帮助理解和记忆。

    一、需求价格弹性

    1.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了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具体而言,它是需求变动率对价格变动率的倍数。通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

    2.公式:Ed=(△Q/Q)/(△P/P),其中Ed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为需求量变动,Q为原需求量,△P为价格变动,P为原价格。

    二、需求交叉弹性

    1.定义:需求交叉弹性描述了两种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

    2.公式:Exy=(△Qy/Qy)/(△Qx/Qx),其中Exy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Qy和Qy分别为商品y的需求量变动和原需求量,△Qx和Qx分别为商品x的需求量变动和原需求量。

    三、需求收入弹性

    1.定义: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了收入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

    2.公式:EY=(△Q/Q)/(△Y/Y),其中EY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为需求量变动,Q为原需求量,△Y为收入变动,Y为原收入。

    四、供给价格弹性

    1.定义:供给价格弹性表示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价格变动百分比对供给量变老肢动百分比的比率。

    2.公式:Es=(△Q/Q)/(△P/P),其中Es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Q为供给量变动,Q为原供给量,△P为价格变动,P为原价格。

    五、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分析

    1.短期生产函数:在短期中,只有一部分投入可以调整,如劳动量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2.短期成本函数:总成本由总固定成本(TFC)和总可变成本(TVC)组成,平均成本(AC)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Q,边际成本(MC)是产量变动引起总成本的变动。

    六、完全垄断企业定价法则

    1.基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原则,企业确定价格,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来调整加价额,以最大化利润。

    七、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模型通过储蓄和投资的平衡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增长。

    八、消费与储蓄

    1.消费理论探讨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储蓄函数则反映了消费者将收入分配为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九、投资函数及投资乘数

    1.投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受到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等因素影响。投资乘数描述了投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十、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

    1.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理解经济增长与资源、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十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度量及决定因素

    1.价格总水平反映了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整体变动情况,受货币供给、经济活动等多因素影响。

    十二、奥肯定律

    1.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十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1.通过增长率、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等指标,分析财政支出的动态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十四、国债相对规模的衡量

    1.评估国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分析国债对经济的影响。

    十五、增值税的税率与征收率

    1.分析增值税的税率结构和征收方法,理解税收政策对企业与消费者的影响。

    十六、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1.描述增值税的计算流程,确保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十七、个人所得粗逗税的计算

    1.通过综合所得、其他所得和扣除项目计算个人所得税,实现税收公平和个人经济激励。

    十八、财政政策乘数

    1.财政政策乘数分析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指导宏观经济调控。

    十九、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1.介绍M0、M1和M2等货币层次,理解货币供给量的结构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十、货币供给机制

    1.研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角色,理解货币供给的动态平衡。

    二十一、集中趋势的含义与测度指标

    1.探讨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集中趋势的测度方法,分析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

    二十二、离散程度的含义与测度指标

    1.分析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等指标,理解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

    二十三、偏态系数

    1.描述偏态分布的特征,分析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

    二十四、标准分数的计算与应用

    1.通过计算标准分数,比较不同变量的相对位置,应用于数据比较与分析。

    二十五、抽样误差的估计

    1.分析抽样误差的来源与影响因素,计算估计量方差,提高统计推断的准确性。

    二十六、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二十七、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1.计算绝对数和相对数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分析发展趋势。

    二十八、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1.分析时间序列中的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评估经济活动的速度与规模。

    二十九、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分析

    1.探讨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评估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

    三十、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应用

    1.通过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分析经济活动的长期趋势和增长水平。

    三十一、速度分析与应用

    1.评估经济活动的速度,包括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等。

    三十二、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描述财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以及如何编制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现金流动。

    三十三、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指标

    1.通过特定的财务指标,分析企业偿债、运营与盈利的能力,评估企业财务健康与经营效率。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大全(九)

    2024-11-28 17:37·北京产教融合实践基地56.不考虑费用限制、无回答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时,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为:

    57.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只涉及一个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Y=β0+β1X+ε

    式中,β0和β1为模型的参数。

    描述因变量Y的期望E(Y)如何依赖自变量X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

    形式为:

    E(Y)=β0+β1X

    58.最小二乘数

    根据最小二乘法,使得

    最小。设

    ,在给定了样本数据后,Q是β?0和β?1的函数,且最小值总是存在。

    根据微积分的极值定理,对Q求相应于β?0和β?1的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即可求出β?0和β?1的估计量:

    59.决定系数R

    60.平均发展水平

    (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①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对于时期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各时期的发展水平(i=1,2,…,n),n为时期序列的项数,??为序时平均数。

    ②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乎均数。

    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即已掌握了整段考察时期内连续性的时点数据,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计算公式同样为:

    式中,??为各时点的指标值(i=1,2,…,n),n为时点个数,??为序时平均数。

    另一种情形是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各时点的指标值(i=1,2,…,n),??(i=1,2,…,n)为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式中,??为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为分子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为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

    61.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1)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①逐期增长量

    ??=??????1(i=1,2,...,n)

    ②累计增长量

    ??’=????0(i=1,2,...,n)

    它表明报告期比该固定时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

    易于看出,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即:

    (2)平均增长量

    式中,n表示逐期增长量个数。

    根据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量还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N表示时间序列项数。

    62.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与环比之分。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的比值,用ai表示,则有: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的比值,用bi表示,则有:

    两者虽有区别,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依存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报告期增长量/基期水平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增长速度也有定基与环比之分。上述计算公式中,若增长量为累计增长量,则计算的是定基增长速度、用Ai表示,就有:

    若增长量为逐期增长量,则计算的是环比增长速度,用Bi表示,就有:

    6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式中,为连乘号,bi为环比发展速度,n为环比发展速度的时期数,则:

    式中,??为平均发展速度。

    64.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增长1%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用符号表示为:

    环比增长速度是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上式推导中分母指标乘以100,就将它还原为绝对数,这样才能与分子指标对比计算。

    65.移动平均法

    私信回复“123”免费领取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试听课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中级经济师定律总结汇总
    发布人:15252025257 发布时间: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