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度演讲中,雷军分享了个人经历的关键成长与感悟。一段“为练打字速度、把键盘拓下来练习空气打字”武大往事,勾画出勤奋刻苦的形象。大一写代码、大二就被编入教材的励志桥段,无形中传递出“为了走到今天,他真的努力了很久”的叙事,引起了共情。
比如面对“顺势而为和坚持梦想,不矛盾吗”的人生问题,#雷军称努力不是万能的#,要学会与自我和解;针对“选择轨道,还是奔向旷野,能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吗”的提问,#雷军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建议#,相信他们就好。

(图源:抖音截图)
随后小米SU7定价揭秘——21.59万,扣去“4月30日前大定即送16000元配置”的优惠,最终价格就是“19万9”。
此事一出,小米在社媒舆论的风向,摇身变成了“听取群众意见的企业”。
泼天的流量与路人好感,也洒到雷军身上。有粉丝开始津津乐道于雷军小镇做题家的开挂人生;有网友折服于他的语言艺术,声明“这鸡汤我干了”,顺带感慨“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
雷军在互联网语境的形象,也从“雷总、军儿”,逐渐转向了“雷神”。
而到了今年4月,雷军亮相北京车展,亲自为车主开车门。“握手、拥抱、合影”的标准见面三件套,被网友自动衍生出“只要30W,千亿总裁给我开车门”的热梗。他也顺势成为网友口中的“小米金牌销售,车展流量男明星”。
可以说,“有魄力、能力和魅力,拉得下脸、不摆谱,还能自黑自娱”的特点,让雷军找准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稳稳抓住大众的眼缘。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往雷军身上投射各类情感与标签。
在抖音评论区、B站弹幕,雷军成为大家心中的爽文大男主,更是许愿池锦鲤,“大家嚷嚷着让军儿,早日进军羽毛球、眼镜、房产业,把行业的价格打下来”。
趣味玩梗内容作为传播支点,形成扩散,为雷军构建了越来越广的路人缘。
与之相应,雷军也擅长接住流量。新榜的统计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发布会之后,雷军抖音号近30天涨粉405万,发布作品60条。
不仅本人下场刷屏,而且带着“小米天团”集体入驻抖音,做出营销矩阵,与网友实时互动。
根据飞瓜数据·抖音版,雷军抖音账号四月、五月、六月发布的视频点赞数分别是42万、62万和64万,持续上涨。
为什么雷军要持续打造个人IP?
就像苹果需要乔布斯,小米也离不开雷军。
一个最直接的考量是,受欢迎的网红创始人,往往能构建品牌信任、驱动卖货。
以小米这五年的年度发布会为例,雷军总会把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小米紧密绑定。
它既是雷军的个人生平披露、成长感悟分享、理想精神的布道,也是小米的新品带货、文化与愿景的传导,二者相辅相成。

尤其在国内3C、汽车行业普遍卷参数、功能、价格的当下,让消费者对创始人有好感、甚至产生认同、认可,就相当于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购买理由。
但是与苹果的先锋引领形象和“Think Different”不同,小米依靠的是“极致性价比+群众路线”来取胜。
雷军曾经把小米模式总结为——“发现时代审美与消费欲望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最高标准来实现的模式”。
换句话说,小米不是从0到1的开拓者,生产的也不是颠覆性或首创的产品。
相反,小米产品存在很多“借鉴过度”的嘲讽和争议。
比如小米汽车SU7被扒出对比,大灯设计借鉴福特福克斯,尾灯设计借鉴林肯mkz,车身设计借鉴保时捷taycan,车头设计借鉴麦克拉伦720……有汽车爱好者直言,产品“可以丑,不能抄”。
但即便如此,因为雷军在公众面前展示出来的“坦诚”,反而构成了米粉追逐小米的底层逻辑——基于一种情感纽带和价值认同。
普通消费者选择购买小米,其心态无外乎两种——要么是价格便宜、性价比高,要么是一种“不能说多好用,但不至于吃大亏”的放心感,而这种放心,往往是建立在对创始人雷军的信任上。
从产品发展路径上看,小米手机曾经以1999的价格结束山寨机时代,让手机变成“人人都买得起”的通讯工具。
后来的小米生态链产品,小到体重秤、小夜灯,大到电视、冰箱和空调,既包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把性价比标签植入人心,“让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用得起”。
如今小米SU7的定价,也让它相比一众20-30万的新能源汽车,有了一定的优势和差异性。
但这背后的营销宣传,都离不开雷军。
事实上,在小米SU7上市前后,小米一直借助“雷军”IP影响力打造热议话题。在小米汽车上市前,雷军的个人微博账号发布了近50条关于小米SU7、工厂、制造工艺等相关内容,还发布了“雷军答网友问”,和目标消费者保持互动。
从销量去看,小米SU7从3月28日上市,不到40天,锁单量超过10万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小米SU7累计交付突破2万台,6月单月交付突破1万台。可以说,雷军才是小米最大的“销冠”。
写在最后
从品牌形象去看,小米一直有意无意塑造一个“科技平权”“服务于人民”的形象。
这与雷军“真诚接地气、靠谱敦厚”的人设形象,一脉相承。
正如《文化战略》一书所说:“社会企业要想跨越文化鸿沟,就不能将客户看作潜在的行动者,而要将他们看作身份认同计划的消费者。”
如小米这般,当目标人群瞄准得足够准,产品定义足够完善准确、且有价格优势,那么品牌大概率也能卖出不错的成绩。
但是汽车终究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工业水准的行业,产品是立身之本。
眼下,关于小米汽车不乏质疑之声,如何让产品配得上营销、从而走得更远,是一个紧迫和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