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摆钟的工作原理图解,[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钟摆的原理是什么?
摆钟的工作原理:
摆钟是通过让齿轮匀速运行,一堆齿轮纵横交错地镶嵌在钟表里面,专门负责计算过了多少秒钟,然后转化成分钟和小时,再显示在钟面上,供人们观看时间。
摆钟工作主要应用了单摆的等时性,还有就是巧妙的应用了齿轮与擒纵器的组合,利用摆锤每次单摆所用时间一样,来控制擒纵器交叉收放齿轮,所以这也是我们所听到摆钟滴答滴答声音的原因。
摆钟的结构:
摆钟主要由钟摆,擒纵器机构,表盘和指针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精密协调运作保证了整个摆钟计时的精确。
而整个摆钟最核心的机构就是擒纵机构,它是一种机械能量传递的开关装置,所谓的擒-纵就是对应的关-开,主要用擒纵叉控制擒纵轮转动,从而指示准确的时间。
二、摆钟原理是什么
摘要:很多人家里都还在使用那种老式的摆钟,整点或者每半小时都会发出响声提醒时间。那种老式挂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摆钟原理是根据单摆定律制造,用摆锤控制其它机件,使钟走的快慢均匀,一般要用发条来提供能量。下面来看看老式挂钟原理的介绍。【老式挂钟原理】摆钟原理是什么老式摆钟的工作原理
您是否见过大座钟和小机械闹钟的内部结构,看过所有的齿轮和弹簧发条后,是否想,“哇——这么复杂?”虽然时钟通常非常复杂,但您不必觉得困惑或不可思议。事实上,了解时钟工作原理时,您可以想象时钟设计者们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大量有趣的问题,并设计出准确的计时设备的。本文将帮助您了解是什么使时钟发出嘀嗒声,所以下次看到时钟内部结构时您就会明白一切了。
让我们先看一下摆钟的不同部件。
从1656年起,人们便开始使用摆钟计时了,但是此后摆钟的发展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摆钟是第一款具有一定精确度的时钟。如果从外部观看摆钟,可以发现几个对所有时钟的机械装置而言都很重要的部件:
时钟的表面、时针和分针(有时甚至有“月相”盘)。
有一个或多个钟锤(如果时钟更现代,会有一个锁眼可用于给时钟内上紧发条——本文将继续以钟锤驱动的时钟为例)。
当然,还有钟摆本身。
大多数挂钟都有钟摆,每秒钟摆动一次。小布谷鸟钟的钟摆可以每秒钟摆动两次。大座钟的钟摆每两秒钟摆动一次。那么,这些部件如何协作以保持时钟运行和时间准确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钟锤。
钟锤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能量存储装置,因此时钟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相对较长的时间。为钟锤驱动的时钟上紧发条时,可以拉紧绳索提起钟锤。这会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赋予钟锤势能。我们一会可以看到,钟利用的正是钟锤下落时的势能驱动机构进行运转。
举例来说,我们要利用下落的钟锤设计一个最简单的时钟——只有秒针的时钟。我们想在这个简单的时钟上安装秒针,使它象任何时钟上的正常秒针一样工作,每60秒旋转一周。我们可以尝试按右图所示的设计,只需将钟锤细绳连接到滚筒,然后将秒针也连接到滚筒上。当然,这并不会起作用。在这个简单的机构中,释放钟锤会导致它快速下落,使滚筒以约1000rpm(转数/分)的速度旋转,直到钟锤落到地板上。
但是,它会在正确的方向前进。举例来说,我们在滚筒上放置某种摩擦装置——某种制动衬片或可以让滚筒减速的东西。这会起到作用。我们当然能根据使秒针每分钟旋转一周的摩擦力来设计某种方案。但它只能是近似值。随着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装置的摩擦力也会改变。因此,秒针不会保持非常好的准确性。
因此,追溯到17世纪,希望制造出准确时钟的人们曾努力解决如何使秒钟每分钟旋转一周的问题。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被誉为使用钟摆的第一人。由于钟摆具有非常有趣的特性,因此非常有用:钟摆摆动的周期(钟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只和钟摆的长度和重力有关。由于地球上任何特定点的重力都是恒定的,所以影响钟摆运动周期的只有钟摆的长度。重量并不是问题,钟摆摆动的弧长度也不是问题,只有钟摆的长度是决定因素。如果不信,您可以尝试做下一页的实验!
正如我们在上一页所说的那样,影响摆钟周期的唯一因素是钟摆的长度。您可以通过以下实验证明这个事实。要做这个实验,您需要准备:
钟锤、细绳、桌子、带秒针的手表(或有数字秒数显示的数字手表)。
您可以将任何东西当作钟锤。必要时,咖啡杯或书都可以——这并不重要。将细绳系到钟锤上。然后将钟摆悬挂在桌子边缘,这样钟摆长度就大约有61厘米,如下图所示:
现在将钟锤向后拉约30厘米,然后让钟摆开始摆动。计时30或60秒钟,统计钟摆来回摆动的次数。记住摆动次数。现在,停止钟摆然后重新开始摆动它,但这次只将它向后拉约15厘米,这样它摆动的弧度就比较小。同样在30或60秒钟内统计摆动次数。您会发现得到的统计数字与第一次统计的数字相同。换句话说,钟摆摆动的弧度对周期没有影响。只有钟摆线绳的长度至关重要。如果摆弄钟摆长度,您会发现可以通过调整钟摆长度使它来回摆动60次正好为一分钟。
注意到有关钟摆的这个事实后,您就会发现可以用钟摆设计出准确的时钟。下图显示了利用钟摆设计时钟棘轮装置的方法。
棘轮装置中有一个轮齿带有特定形状的齿轮。还有一个钟摆,连接钟摆的是可以啮合齿轮轮齿的某种装置。图中展示的基本观点是,钟摆来回摆动一次,齿轮就会有一个轮齿“逃脱”。
例如,如果钟摆向左摆动并通过右图中所示的中心位置,那么当钟摆继续向左摆动时,连接钟摆的左侧制动部件便会将释放一个轮齿。然后,齿轮会前进半个轮齿的宽度并撞到右侧制动部件。向前运动并撞上制动部件的过程中,齿轮会发出声响......最常见的是“滴嗒”或“呜声”。这正是时钟或手表发出嘀嗒声的原因!
需要记住一件事,钟摆不会永不停歇地摆动。因此,棘轮装置齿轮的另一个作用是赋予钟摆足够的能量,使钟摆能够克服摩擦力并保持摆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锚(连接钟摆的机械装置的名称,每次释放一个棘轮装置齿轮轮齿)和棘轮装置齿轮的轮齿被设计为特殊形状。如果齿轮的轮齿正确逃脱,钟摆每摆动一次锚都会在适当的方向施加一个轻推力。轻推力增强了钟摆克服摩擦力所需的能量,从而使它能保持摆动。
这样,您就设计出了一个棘轮装置。如果棘轮装置齿轮有60个轮齿,该齿轮直接连接到上面讨论的钟锤滚筒,并且使用周期为一秒的钟摆,您就会成功设计秒针旋转速度为每分钟一周的时钟。如果非常小心地调整钟摆长度,我们可以设计出精确度非常高的时钟。
不过,该时钟虽然准确,但仍存在两个问题,这使它不太实用:
大多数人都希望时钟有时针和分针。
您必须每隔20分钟给时钟重新上一次发条。因为钟锤每分钟旋转一周,所以钟锤会很快地走松而落到地板上。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每隔20分钟重新上一次发条!
那么,如何解决上紧发条的问题呢?请继续往下看......
必须每隔20分钟重上一次发条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正如齿轮比原理中所讨论的,您可以设计高速比齿轮系,使齿轮滚筒每隔6至12小时旋转一周。这样,您会得到只需一周左右重新上一次发条的时钟。钟锤滚筒与棘轮装置齿轮之间的齿轮齿速比可能为500:1,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棘轮装置齿轮有120个轮齿,钟摆的周期为半秒钟,并且秒针直接连到棘轮装置齿轮。钟锤齿轮系中每个齿轮的齿数比为8:1,因此整个齿轮系的齿数比为492:1。
您可以看到,如果让棘轮装置齿轮自身以60:1的齿数比驱动另一个齿轮系,则可以将分针安装到该齿轮系的最后一个齿轮上。齿数比为12:1的最后一个齿轮系将驱动时针。转瞬之间您就有了一个时钟!
虽然现在这个时钟不错,但还存在两个问题:
时针、分针、秒针位于不同的轴上。这个问题通常利用齿轮上的空心轴加以解决,然后排列齿轮系,使驱动时针、分针和秒针的齿轮共用同一轴。空心齿轮轴是一个对准另一个。近距离观看任一时钟表面,您都可以看到这种排列。
由于所有这些齿轮都直接连在一起,所以不能轻易地重新上紧发条或设置时钟。这个问题通常由一个可滑出齿轮系的齿轮来解决。当您拉出手表的转柄设置时间时,实际上运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上图中,您可以设想临时取出黑色的小齿轮以上紧发条或设置时钟。
您可以看到,尽管时钟内的所有齿轮使它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摆钟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它共分为五个基本部分:
钟锤或发条——这可以为时钟的指针旋转提供能量。
钟锤齿轮系——高齿速比齿轮系可以驱动钟锤滚筒增速,因此不需要频繁地重新上紧发条。
棘轮装置——由钟摆、锚和棘轮装置齿轮构成,棘轮装置可以精确调节钟锤能量释放的速度。
指针齿轮系——指针齿轮系可以减速,因此分针和时钟能够以正确的速度运转。
拨针机构——该机构可以分离、滑动或渐进齿轮系,因此时钟可以重新上紧发条和拨针。
了解这些部件后,理解时钟工作原理就是轻松的事了!
管机械闹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对它们进行探索仍然很有趣。有关一般钟表的更多信息,请查看标题为摆钟工作原理的文章。下图所示的就是我们现在将要拆解的闹钟:
取下发条旋柄和后盖,闹钟的内部结构便显示在我们眼前:
将支脚、闹铃、指针、面板和边缘的固定环拆去,您最终得到的就是闹钟的机械系统。
这只闹钟(同大多数台钟和手表一样)使用了振荡轮来代替钟摆。振荡轮和它的发条位于闹钟底部。在上图中,闹钟的主发条在右上方。左边的发条用于驱动闹铃,它有自己的齿轮传动链和擒纵机。
在下图中您可以看到该机械系统的正面。指针便是安装在中心的同心轴上。
从侧面可以看到机械系统中各大小不同的齿轮是如何啮合到一起的。
下图是振荡轮的前景照,它的动力由一些齿轮来传入。
在纳米材料上如何造孔?肉眼看不见的“孔”竟能大显神通
2022-03-23 09:00·光明网
蜂窝煤、火车隧道、照相机镜头
都是通过对“孔”的利用
实现各自功能的
想要在宏观世界中造个孔并不难
但是,在纳米材料上
也就是直径为一根头发丝
六万分之一的材料上
该如何造孔呢?
往下看,一起探索
化学家的神奇“魔法”
↓↓↓
化学家现场造孔
做实验如同变魔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赵东元介绍
介孔材料是指孔径在2~50纳米
具有纳米效应的多孔性材料
节目中,赵东元带来了介孔模型
像蜂窝煤一样
每一个孔都可以算它的表面积
所以,介孔材料拥有极高的比表面积
两克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能铺满一个足球场
化学家不仅可以
改变介孔材料的孔径大小
还能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结构
之所以要在纳米材料上造孔
是为了让更多的物质在其中相互传输
产生化学反应
为生活所用
穿上白大褂,戴上护目镜和手套
赵东元借助一个简单实验
演示了如何在纳米材料上造孔
↓↓↓
介孔材料被广泛应用
在多个领域大显神通
如今,介孔材料在许多领域
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像催化剂、电池的电极材料、
电子隔热材料、生物医疗材料等
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
介孔碳负极相较于
比表面积较小的石墨负极
可以与更多电解液接触
提高电解液的扩散能力
促进电子和离子快速传输
可以有效将电池充放电性能
提高20%以上
介孔材料在石油化工中
应用也非常广泛
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短缺
目前,每年要加工7亿吨石油
大约75%靠进口
赵东元及团队十年磨一剑
创造了重油的裂解催化剂
可以将石油的转化效率提高1.5%
产出的汽柴油质量非常高
如果能够在全国推广
可以产生近百亿级的效益
在纳米材料上造孔
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
1992年,美孚公司
在化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利用阳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做成了介孔材料
赵东元认真读了这篇论文后
得到许多启发
经过不断试错
最终创造了SBA-15
30纳米孔径的介孔材料
这是目前为止最大孔径的介孔材料
这一成果引起了巨大轰动
↓↓↓
1998年
赵东元回到复旦大学
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简陋
在与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中
碰撞出许多新想法
赵东元介绍
2000年前做的介孔材料
大部分是无机的
如何才能创造性地研发出有机介孔材料?
这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
他和学生做了上万次实验
但都以失败告终
事情的转机
源自团队中一位历史系出身的本科生
他的想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不断摸索
终于迎来了实验成功
开辟了有机介孔材料的全新领域
赵东元用一个例子生动比喻
为何研发有机介孔材料如此艰难
↓↓↓
生活中处处是科学
随时随地都可以异想天开
赵东元出生在沈阳
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
小时候好奇老式摆钟的工作原理
趁家里没人偷偷把钟给拆了
可最后也没看明白
摆钟却不能复原了
但父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责怪他
反而鼓励他去求知
这在他的心里
埋下了一颗勇于探索的种子
现在大家都称赵东元为“造孔之人”
因为他看到什么
总是想着能不能把它打成孔
有一次赵东元陪儿子去游乐园
突然看到乐高
便从乐高的拼装中获得灵感
带领团队
创造了模块基元组装的全新方法
利用这样的方法
可以创造很多新奇的结构
赵东元感慨
来源:央视一套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