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25042628660888118/
2025-07-09 19:32·国际线报员
近年来,“无证婚姻”现象在年轻人中逐渐兴起,这种不领取结婚证书,仅以仪式或同居形式确立关系的婚姻模式,正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年轻人选择“无证婚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念层面来看,32%的00后受访者认为“婚姻证书不代表情感忠诚”,他们更看重情感的纯粹性,觉得没有结婚证的束缚,相处会更轻松自在。同时,27%的人将“避免财产纠纷”作为首要考量。当代年轻人经济独立意识较强,担心婚姻登记会导致财产混同,未来若分开可能面临复杂的分割纠纷。例如,28岁的林琳就表示,领证意味着财产绑定、生育压力等,而婚礼只是爱情的见证。
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方面。高房价、育儿成本、彩礼压力等,让不少年轻人对领证望而却步。部分年轻人将婚礼视为“订婚Plus版”,而非婚姻的起点,他们选择先办婚礼,等经济条件成熟再考虑领证,或者就维持无证状态。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无证婚姻”提供了土壤。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淡化,“熟人社会”的舆论压力减弱,社交媒体又让“开放式关系”“契约同居”等概念普及,年轻人接触到更多非传统婚姻模式,逐渐将“无证婚姻”视为“正常选项”。
然而,“无证婚姻”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财产权益方面,一旦分手,房产等重要财产若登记在一方名下,另一方即使有出资也可能难以主张产权份额。某案例中,一对共同生活五年的情侣分手时,女方仅能依据《民法典》主张“青春损失费”,最终获赔金额不足共同财产的15%。
子女权益也面临诸多障碍。非婚生子女虽享有平等权利,但在落户、入学等方面可能会遭遇更多困难。某省民政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无证家庭子女落户纠纷同比增长41%,教育权益受阻案例达237起。
在社会保障上,无证配偶在医疗决策中的签字权常被拒绝,部分案例甚至导致救治延误。某三甲医院2025年统计显示,无证配偶在医疗决策中的签字权被拒率达68%。
面对“无证婚姻”现象,我们既不能简单否定年轻人的价值选择,也需警惕法律虚无主义倾向。或许可以参考一些国外的制度,如法国的“民事互助契约”制度,在保留婚姻登记核心要件的同时,增设“同居伴侣登记”选项,明确财产共有、医疗代理等权利。
“无证婚姻”现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年轻一代对婚姻本质的深刻追问,也折射出法律制度与社会变迁的步调差异。婚姻制度的演变需要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年轻人在做出选择时,也应充分权衡利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