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23851662470185512/
2025-07-06 14:28·健康刘较瘦

现在天气一年比一年热,尤其是南方一些城市,动不动就超过35℃,高温预警像日历一样天天挂着。有人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热?”是啊,气候变化确实让高温相关疾病越来越常见,其中最典型、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中暑。

别以为中暑只是“热出汗”,它真的可能要命。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没能及时发现、处理,发展成了重症中暑,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听着吓人?其实很多时候,身体早就给了我们信号,只是我们没当回事。
那怎么知道是不是中暑了呢?医生常说,有这5个症状,你就得格外小心了。
第一是头晕头痛。你可能会觉得太阳晒得晃眼,脑袋涨涨的,有时还会像针扎一样疼。这不是普通的“热烦”,而是体温调节中枢开始出问题了。
第二是大量出汗但很虚弱。你可能会满身大汗,衣服湿透,可偏偏人却软绵绵的,提不起劲儿。如果汗突然不出了,那更危险,是身体散热机制已失控的信号。
第三是恶心呕吐、腹泻。很多人以为这是吃坏了,其实高温下胃肠道血流减少,一受刺激就出问题,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容易脱水。
第四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高温下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重,人会觉得胸闷、气短,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心律失常。
第五是意识模糊、言语紊乱。这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受影响了,必须马上就医。
这些症状看似普通,但背后的机制可一点不简单。我们身体在高温时会努力通过出汗、扩张血管来降温,可一旦外界温度太高,湿度又大,汗液不容易蒸发,就散不了热。身体核心温度一旦超过40℃,神经系统、肾脏、肝脏等器官就会开始“罢工”。
尤其是三类人,要格外当心。老年人本身调节能力差,很多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中暑就容易拖成重症。
儿童出汗机制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变化快,家长一不注意就出问题。还有就是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户外劳动者,像环卫工、快递员、建筑工人,他们常常在“蒸笼”里工作,太容易中招。
中暑不是小事,它发展得快,伤得深。轻的是先兆中暑,也就是出点汗、头有点晕,歇一会儿就缓过来了。
再严重一些是轻症中暑,会出现肌肉痉挛、头痛、恶心等,得及时补液、降温。最严重的是重症中暑,比如热射病,一旦发展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死亡率非常高。
那遇到中暑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立刻脱离高温环境,去阴凉通风的地方,尽快让体温降下来。可以用凉毛巾敷额头、腋下、脖子等大血管处,或用电风扇、空调帮助降温。
补水也很关键,但不是灌水,而是小口慢饮,可以喝些含盐分的运动饮料,帮助电解质平衡。如果出现意识改变、抽搐、高热不退等情况,必须马上拨打120送医。
很多人问,有没有什么药可以预防中暑?中暑不是病菌感染,它是身体调节失衡的结果,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其锋芒”。
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高温红色预警就尽量减少外出。一定要外出时,记得戴帽子、打伞,穿浅色、透气的衣服,随身带水。中午11点到下午4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能不出门就别出门。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想:“我年年夏天都这么熬,也没事啊。”是的,但身体的“账本”会慢慢积累。有些人年轻时熬得住,但到了中年以后,代谢变慢、血管弹性下降,一点高温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暑虽然是急性问题,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体体质和适应能力。
说到底,中暑防不胜防,却也并非无计可施。生活中做到三件事,就能有效减少中暑的风险:第一,重视天气变化,别硬撑;第二,保持良好作息,别熬夜让身体更虚;第三,饮食清淡、多喝水,别等口渴才想起喝水。
很多时候,健康就藏在我们每天的小习惯里。你多开一次窗、多喝一口水、多留意一次身体发出的信号,可能就避免了一场“高温危机”。我们常说“夏养心”,其实也是提醒大家,这颗心不光是器官,更是生活态度。
中暑不难防,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把“健康”这件事,放在心上。别等身体“罢工”了,才想起去修。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认识中暑、预防中暑做起,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安心、清凉的夏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防暑降温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手册[R].2023年版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暑的预防与应对指南[EB/OL].2024-06-20
[3]王红,李建.热射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5):5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