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21138474272784934/
2025-06-29 06:59·镜头里的世纪中国独白
2025年6月26日,小米YU7以25.35万元的起售价开启预定,三分钟内突破20万大定订单的惊人数据刷新行业纪录。这款定位为"智能驾驶新标杆"的SUV车型,在预售首日即引发市场疯狂,部分配置交付周期长达56周的特殊局面,催生出订单转卖溢价高达2万元的二级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该车型上市18小时后实现24万台锁单量,远超年度产能预期。在官方披露的交付周期体系中,标准版、Pro版和Max版分别对应56周、51周及36周的生产排期,这种明确的时间梯度直接塑造了黄牛市场的价格体系。二手交易平台监测显示,36周交付的Max版本转让溢价集中于1.5万-2万元区间,其流转价格与交付时效呈显著正相关。相较于普通消费者,黄牛群体通过专业设备批量抢单,构建起"收购-加价-转售"的完整利益链,单笔订单可实现1.3万元的套利空间。
从市场运行机制分析,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是乱象根源。小米汽车披露的产能规划显示,YU7设计年产能为20万台,但首日锁单量已超年度产能20%。这种预订量与实际交付能力间的巨大落差,客观上形成稀缺性溢价空间。行业观察发现,黄牛群体主要瞄准承诺"33-36周交付"的Max版本,该型号因相对可控的等待周期成为投机标的。有交易记录显示,某黄牛团队通过四十部设备同时操作,在预售首夜即囤积83个Max版订单,潜在获利空间超百万。
面对市场乱象,小米汽车已启动多维度应对措施。官方客服确认订单信息锁定机制:购车人信息、交付城市、车辆配置在锁单后不可变更,仅允许直系亲属间上牌人信息变更。法务团队联合二手平台展开违规信息清理,截至6月28日已下架违规链接1200余条。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同步强化线下服务能力,全国300家门店日均试驾接待量提升至45组,试图通过用户体验转化缓解订单焦虑。但这种被动防御策略,尚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场外交易势头。
此次事件暴露出新兴电动车企面临的产能管控与市场预期管理难题。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既要肯定YU7产品力引发的市场热情,也需正视供需失衡对品牌口碑的潜在损伤。专家建议,厂商应建立动态产能调节机制,探索"定金可退"政策与产能爬坡进度的匹配方案。监管部门需加强对预购转卖行为的界定研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自由交易间寻求平衡点。唯有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