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48527308521357858/
2025-09-11 02:21·丽莎记录生活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9月10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十四五”期间,我国成功促成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坚定决心,更续写了中华文脉传承的崭新篇章。
这些回归的文物中,有不少堪称国宝重器。圆明园石柱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曾经见证过皇家园林的辉煌,却在岁月的磨难中流失海外;丰邢叔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古代礼仪和历史的珍贵实物。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它1942年出土后便流失美国,在海外漂泊长达79年之久。作为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其回归对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困难重重,涉及国际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且国际秩序规则尚不完善,需要与不同国家达成共识与合作。但我国从未放弃努力,在多个方面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法规制度建设为文物追索筑牢根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大了跨部门协同力度,让各部门在文物追索工作中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协作方向。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转历史研究,也为追索工作提供了关键线索和有力支撑。
在国际合作领域,我国也积极作为。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从源头上减少文物非法外流的可能;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朋友圈”;2025年,我国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这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更广阔的文物追索空间。
此外,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等部门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自2022年新一轮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成果显著,侦破文物犯罪2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900多名,追缴珍贵文物3900多件,有力地打击了文物犯罪行为,守护了国家的文化瑰宝。
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是历史的“代言人”,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如今,537件/套流失文物的回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未来,我国也将继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凝聚各方力量,让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让中华文脉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